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毛姆的这本《人生的枷锁》里给出了答案
说起毛姆,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月亮与六便士》是各大阅读平台上的热门作品,而他本人的人生轨迹,与我要讲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有些相似,简直就是他的自传体小说。所不同的是,毛姆成为了大文豪,而书中的主人公却一次又一次将自己扣在人生的枷锁里,让本该灿烂的人生归于平庸。
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妨看看这本体会书中描写的各种套在主人公身上的人生枷锁,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一、放不下,人生就会越来越重
书中的主人公,名叫菲利普,双亲在他幼年的时候就离世,不得不寄居在伯父一家,从小就看人眼色过活。不过这都还好,最要命的是菲利普的跛足,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痛,这种痛在童年时代尤为深重。因为身体的缺陷,在寄宿学校被一群同龄的孩子欺负侮辱,几乎没有朋友,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人生的种种不堪。
别人越是关注他的跛足,他越是难受,放不下先天残疾的悲痛,内心越发敏感,加上周围伙伴对他施加的暴力,压在身上的东西越多。
他常常想“这要是一场梦该多好啊!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菲利普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里,“只要你在接受这种不幸时稍有违抗之意,那它就只能给你带来耻辱。”
后来他的希望破灭之后,对宗教的热情也一并消失。
因此,菲利普的童年总是被灰暗的云层笼罩着,见不着半点光亮,他由于走不出先天性的身体缺陷,活在自卑与痛苦当中,童年的不幸,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人生,就像在身体里一块一块地加石头,时间久了,再也迈不开步伐,只能被现实推着往前走。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有的人身体有缺陷,有的原生家庭不幸,有的感情之路坎坷,有的创业惨淡,而如果揪着这些东西不放,后面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二、心中的理想干不过外界的干扰
菲利普的人生总在折腾,从会计事务所到去学美术,再到学医,然后钱挥霍完了之后流浪街头,落魄难堪,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份售货员的工作,然后等伯父去世,收到了一笔遗产,重新学医,人生慢慢好转起来,也慢慢地脱离浪漫色彩,重归一个普通人的追求。
菲利普一开始是有理想的,曾经炽热地想要学医,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但是他的想法总被一些外界的因素干扰。他学医的时候常常不去上课,总想着临时抱佛脚考个好成绩,然后一鸣惊人。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就算是天才,整天无所事事,也会沦为庸才的。
后来当上了医生助手的菲利普,他的梦想变成了去西班牙旅游。当医生是他赚取生存资本的行当,说热爱谈不上,但也会尽职去做好。艺术梦想破灭之后,他的追求变得非常具体现实。他最终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这个设定,曾经追逐过的东西,慢慢放下,梦想不再炽热。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空有理想抱负的人,却不付之于行动,整天幻想一夜成名,一举成功,或者临时抱佛脚,心怀侥幸心理,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湮没。

三、把感情带到工作中,结果两败俱伤
薛兆丰在《奇葩说》里提过:做复杂的工作,谈简单的恋爱,不要反过来。
我的理解是:要把人生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事业当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肯于钻研,敢于挑战,尽量做到最好,在工作中成就自己。要把人生最美好的一面奉献给爱情,遇到爱的人,以真挚对待,心心相惜,简单纯粹,爱人爱己,切勿将利益的观念带到恋爱中,爱就是爱,不是你权衡利弊的筹码。
而《人生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恰恰相反,当他遇到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一见钟情,苦苦追求,而米尔德丽德只把他当成提款机,出气筒,甚至瞧不起他的为人,以及嘲笑他的残疾。
菲利普就像着魔一般爱上了她,无法自拔,以至于在学习与工作上一直郁郁寡欢,无法专注,米尔德丽德与他最终也没在一起,把感情带到工作中,结果两败俱伤,失恋的同时,也失去了一段提升自己的宝贵时光。
如果说这是他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这代价也太大了,而且这些挫折本可以避免的,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里,连同自己的人生一起沉没进去,输得彻彻底底。
感情与工作分不开的人,不是深情,恰恰相反,他这是愚蠢。
因为感情是流动的,是两个人相互的,无论自己付出再多,对方倘若都无动于衷,你还是会一无所获,除了受伤。
但工作与事业不是,只要你付出了,就是一种积累,它们会在人生的漫长道路里慢慢开出花来。

所以,请记住,谈简单的恋爱,做复杂的事业,一旦在感情中身不由己,就要开始反思这段感情是否健康,是否纯粹,是否两情相悦,倘若不是,那就尽早放下吧。
太过于复杂的爱情只会消耗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到头来往往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错付了真心,也错失了一段宝贵的时间,错失了提升自己的黄金时段。
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其实就是太过于执着某种无力改变的东西,而不去改变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人生才可以轻盈,愿你乘风破浪时,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