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条「高敏人群」的内心戏,第几条戳中了你?
为什么我总是习惯从他人的语气、眼神和表情中察觉情绪,怕得罪人又很玻璃心,然后小心翼翼的回话...?
你是高敏人群啊!
美国心理医生Aron首次引入了「高度敏感型人格」这一概念,并给出了它的定义。
高敏感体质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总是被一些小事放大了情绪、被一些微小的细节戳中心口、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高敏人群」这个话题。
高敏人群九种内心戏
1 常被误解;被贴上「内向」「敏感」「不爱说话」等标签。
2 回避冲突;当人际关系出现分歧时,高敏人群更趋向于回避。
3 思虑过多;习惯性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过度加工处理。
4 对某种东西异常敏感;比如刺耳的噪音、非常拥挤的人群、刺鼻的气味等,都会让你感到强烈的不适。
5 注重外界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对你来说宛如一把匕首,能把你伤的很深,更影响情绪。
6 有自己的规则;熟悉的事物和守则更能让高敏人群感到安全感。
7 关注行为的意义;在做某些决定时,高敏人群会更加关注行动之后的各种选择和后果,表现得尤为谨慎。
8 富有同理心;对自身以及他人的情绪和处境都十分敏感,能够更加体会他人的感受。
9 难以平复自己的情绪;在面对痛苦、难过、以及其他负面情绪时,高敏人群承受的会更多,平复的也更慢。
什么导致了高敏特点的形成
心理学告知:我们的共情力有一部分是受基因影响的,所以我们天生就可能比别人有更强的敏感度。
而基因又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性的否定和忽视的成长环境则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一个HSP。

相关案例
A的父母对A从小就施行严厉教育,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会要求A做到最好,经常给予否定的负面评价想以此激励A。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对你太失望了!”
“你又做错了!”
“太差劲了!”
批评教育的出发地固然是好的,但这种持续性的否定和批评会让孩子出现偏差心理:
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没能给够安全感与支持,懂事后会长期收敛自己的情绪,且不自觉地会去察觉他人的各种细节,变得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
所以,「玻璃心和想太多」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并不是你真的太敏感了。
关于高敏人格常见的误解

1)高敏感的人通常都是女性?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女性容易敏感。但研究发现:高敏感人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比例相差不大。
在我国,一直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长久以来,人们对男性的要求高,男性在经济、社会方面面临的压力往往更大。
男性往往更注重面子以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高敏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在过度地保护自己的羞耻心,这也是男性为何比女性更容易高敏感的深层原因。
2)高敏感都是内向型人格?
高敏感人群和内向型没有必然的联系。
内向的人因为缺乏社交,不容易与他人敞开心扉,他们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积累负面情绪,也更容易高敏感。
但在高敏感人群中,有30%左右的人属于外向型的,他们善于与人交往,也能够给予他人情感支持。
3)敏感是一种缺点
其实高敏感的人常常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更容易自我觉察与自我分析。
高度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可以是优势。

高敏感如何找到平和
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敏感人格第一反应是:
我要怎么才能不那么敏感
但「高敏感」不是一个随意可撕的标签,它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格特征,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排斥,而是选择接纳。

正如上述所提到的:高度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反而可以是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事情是双面性的,有优也有劣,高敏感带来的负面性影响也是我们需要接受的,但又无需全盘否定自己。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去重构我们的成长经历,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且反问自己「他人的想法和评价真的与我有关吗?」
主动寻找甚至是创造能让自己平和的环境,让自己多一点自愈的选择,学会区分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并在这之间画个明显的分割线。
你的高敏感,也是上帝赐予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