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刊丨《电影艺术》第2期重点论文:元宇宙、嗅觉电影等

阁楼已经把《当代电影》上半年考点相关论文整理完毕!
所有推文如下: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送《电影艺术》上半年的论文整理,之前已推送过第3期,错过的同学可戳 《电影艺术》第3期用法提示
这期热点有影戏论、新主流电影、元宇宙、嗅觉电影等等,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考点吧——
Vol.1:影戏论——中国电影美学的源流辨析
文贾磊磊/《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
摘要
影戏在中国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是对皮影、傀儡戏等诸种不同演艺形式的统称。作为一种口传身授的民间艺术,“借光显影”是其最基本的艺术特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影戏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演出形式,语言称谓虽相同,但是指称的对象却不尽相同。后来国人沿用中国古代对于影戏的概念来命名传入中国的电影,其实,并不仅仅是在强调电影与戏曲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在秉承影戏这种艺术形式“用光影演故事”的历史传统。
关键词
古代文化 影戏 电影史 电影美学

用法提示
(1)我们常以“影戏”这一称谓来命名传入中国的电影,以往在学习“影戏”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往往是从第一代导演对于文明戏的取材开始,但“影戏”这一称谓并不是电影传入中国后才有的,自汉代的宴乐歌舞开始,“影戏”就以“借光显影”的艺术特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后人知识沿用了中国人对于传统艺术的一种表述语言来命名传入中国的现代电影。因此,追溯影戏的起源,认识这些电影的前历史的存在形态,是我们认识现在电影艺术的社会本质与审美本质的前提。
(2)影戏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和电影的思维方法,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主流电影的艺术风貌。同学们在学习该论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将“影戏”的前历史进行简单的了解,还能够根据文章中所总结出的影戏与电影的类似特征来分析当代电影的形态,成为自己答题的例证。
(3)影戏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的电影在艺术表现形态上具有很多内在的同构性,古有戏曲艺术的梦幻功能,今有电影艺术的娱乐功能。在阅读该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要学习影戏的历史源流、发展与演变,还要从艺术的层面看到其社会功能。
Vol.2:《狙击手》:叙事自觉、类型加强与新主流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文 陈旭光/《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
摘要
《狙击手》是一部独特、别致的电影,创意取胜。影片高潮前置、冲突集中、时空统一、线索明晰,以前后相续的“双男主”结构表达“牺牲/成长”双重主题。影片强化类型性,表现狙击战的斗智斗勇和集体配合,呈现新的枪战动作美学奇观。影片在投资、制作上为中等体量,紧凑的剧作,简约的空间和人物,理性化的成本控制和规范化的生产,为“中等电影工业美学”、中国电影格局的合理化和新主流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案例。
关键词
狙击手 叙事 类型 新主流电影
用法提示
(1)“新主流电影”这一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扩展,也是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的一次创新表达。这篇文章就是以《狙击手》为案例,探讨新主流电影在类型、叙事以及创作上的“可持续发展”,大家在读完论文后可以将《狙击手》积累成为新主流电影的案例分析,也可以以此类比其他同类型影片。例如《长津湖》《我和我的家乡》等新主流影片,这些影片相较于曾经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是否在叙事、类型、创作上有所变化。而“英雄成长”的主题和奇观化的动作是否又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有所一致。
(2)文章在撰写时是从叙事到类型再到启示,遵循了一个由内到外、由点到面的顺序,同学们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式用于答题中,呈现出一种递进感。
(3)这篇论文里提到的“新主流电影”“室内剧”“三一律”“类型电影”等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单独的考点出题,大家可以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此外,文中所提到的“电影工业美学”也可以作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中国电影的现实背景下,对以新力量导演为主体的电影观念和创作美学的概括和提升,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对‘电影是什么’‘电影有什么功能’‘电影该如何做’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为商业、媒介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观念以及类型化的电影实践等方面。关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陈旭光老师的《电影工业美学研究》这本书。
Vol.3:《长津湖之水门桥》 :类型、情感与艺术表现的挑战性及其意义
文 丁亚平/《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
摘要
《长津湖之水门桥》具体而微,将暴力美学极致化与浪漫化,为战争片的视听语言创造带来了新的气象。通过类型演绎、技术加持和细节刻画,使在极端环境下的战斗进程与人物典型的一致性要远高于其他环境下的一致性。在扁平人物形象与圆形人物形象之外塑造特定环境下的局域人物形象时,在纯主色之外羼杂了局域的色块部分,因而极具表现效果。重视主观真实的表现主义式的突出和强烈,把历史素材改造成为一个诗篇,展现了这部重点主题影片创作的挑战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
类型化 情动机制 细节真实 局域形象 表现性

用法提示
(1)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出现了研究“情动”的理论趋势,其核心是情感、情绪历史的复杂叙述、私人与公共领域的关系等。德勒兹对“情动”一词的解释是:情感的变化,同时意味着存在之力或活动之力的变化,其关键论述是“情动就是生成”。“何以情动,而行于真”,文中首先提出电影技术弥合了过去与当下的割裂感,其次强调了对于真实最大限度的还原,最后是观众与家国大义的共情,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真”,体现情动。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先去看一看有关“情动理论”的论述,对这一概念有所理解后更容易读懂文章,并且可以将这个理论作为答题的支撑。
(2)“契诃夫之枪法则”是由俄国的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提出的一个创作原则。他认为在创作中,如果第一章写墙上挂着一支枪,那么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枪必须响。如果枪没有响,那它就不应该挂在那里,这一理论在后来的短篇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文中引用这一法则,揭示了在电影前期中所出现的元素在后期中的重要性,例如伍千里捏伍万里脸的动作,在上下两部均有出现,所涵盖的情绪却不同。如果说开始的捏脸是哥哥对弟弟的宠爱,是高兴和喜悦的话,那么后面的捏脸,身份已经从兄弟转变为战友,是支撑和信任。
(3)文章在结尾处提到了《水门桥》这部影片的几处不完美,这其实也给我们了一个可以用来答题的小tips,那就是客观评述,从正反两面作答。在答题时,我们一方面要肯定电影在创作、情感、叙事等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其不足,以批评的视角回答问题。
Vol.4:电影与元宇宙:双向影响与数字基底
文 杨鹏鑫/《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
摘要
电影为元宇宙提供了可挪用的影像与审美范式、感知形式及可利用的体验期待,很多影片中的元宇宙想象也为元宇宙提供了具象、启迪、指引、警示;元宇宙则给电影带来形态、体验、技术、产业等方面新的可能性。如今的元宇宙与电影,基本都是数字本体论的,其共享的数字影像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数字资本主义逻辑的作用下,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世界里系统性地生成了玩与劳动相重合的结构,用户成为库克里奇所谓的“玩工”。
关键词
电影 元宇宙 双向影响 数字本体论 玩工
用法提示
(1)“元宇宙”相信大家就算不了解也一定听说过,这个概念可以说是近两年的大热点。关于这个词的定义,北京大学陈刚教授、董浩宇博士认为:“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元宇宙”的提出代表了人类对于尚未出现世界的无穷想象。就元宇宙与电影来说,二者互为对方提供了审美范式与技术创新。
(2)这篇文章乍一看比较晦涩,一些概念需要及时的查阅资料,但是多读几遍后就会发现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并且很多的遣词造句和影片举例都是可以直接积累下来支撑我们的答题的。首先从大的板块来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电影对元宇宙的影响、元宇宙对电影的影响和以数字逻辑为基底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其次从每个小的板块看,每一部分的首段交代了接下来所要发散的内容,而在发散的内容中又是一段论述+片例支撑。同学们按照这样的逻辑去阅读文章就会顺畅很多。
(3)在阅读中我们或许可以带着这样的思考,元宇宙意味着什么?元宇宙是否代表了电影全新的可能?电影能从元宇宙中获得什么?要记得,带着问题读文章的过程也是自我解答的过程哦!除此之外,文章中还有许多可以积累的考点,例如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科幻电影、电影终结等问题,也都是近些年出现过的考点,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在考题上的知识点。
Vol.5:嗅觉电影:技术景观、叙事奇观与差异史观
文 杨佳凝/《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
摘要
在视觉中心的电影史书写中,为电影增加真实气味的“嗅觉电影”被视作一种偶尔出现的新奇尝试。事实上,嗅觉电影实践甚至早于有声电影,并在电影的危急时刻数度昏镜重明。嗅觉电影以技术和艺术奇观吸引观众,调用观众的感官和身体经验,提供了高参与度、游戏式的差异体验,同时也受到技术、艺术、嗅觉特性等多重障碍。嗅觉电影的叙事及美学潜力在于:利用真实气味唤醒记忆,增加电影叙事路径,而气味与文化历史的约定对应关系,也将影院再造为特定场域。
关键词
嗅觉电影 气味控制装置 电影危机 空间
用法提示
(1)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看似陌生实则很好理解的概念,“嗅觉电影”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可以闻到的电影,在电影放映时配合影像内容,在物理空间释放真实气味的电影形态。文章将三个问题拟作小标题,简要概括就是①嗅觉电影只是偶然出现的吗?②影响嗅觉电影发展的究竟是艺术还是技术?③气味进入电影有何功能和效果?主体内容就是对于这三个设问的回答,这样划分后是不是就更好理解了。
(2)作为考生的我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会觉得脉络清晰、通俗易懂,因此在答题中也可以借鉴文章拟定小标题的方式和作答的角度。从形式上看,对仗+反问的小标题非常容易抓住读者眼球;从内容上看,如何把一句概述浓缩成几个词组也是非常考验功底的。
(3)文中所提到的媒介考古学和吸引力电影,近年来时常出现在重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等院校的考题中,延伸出来的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去了解,假设考到“吸引力电影”的话,那“嗅觉电影”是否可以作为支撑这种奇观化叙事的案例呢?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回复 电影艺术,即可获取上述论文噢~
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