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你曾在哪一刻,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当你登上古关隘,有感而发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当你思念恋人时,说出那句:“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谁悲失路之人?
当你走过徐霞客走过的路,喝李白喝过的酒,品尝宋朝人发明的西湖醋鱼,
你看,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一直都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浮沉,但几千年来依然屹立东方而不倒,这源于中国文化独特而深厚的精神内涵。
它值得我们热爱和深爱。
1
只有传承文化,才能走向远方
泱泱中华,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如星星般闪耀,它们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也是我们应当传承下去的瑰宝。
从前我们国力孱弱,为了快速进入现代化,鼓励全盘西化,文化入侵也随之而来。
那时候,人们穿西装、喝洋酒、唱洋曲,以此彰显自己是洋气的,不俗的。
甚至现在也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国内的圆,何其可悲!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魂,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不顾一切地反对传统文化,就是要断了自己的根脉。
可喜的是,新一代年轻人正在慢慢改变现状。
他们穿汉服、唱戏曲、听相声,掀起了一股国潮风。
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一众知识博主,直接一波反向输出,在海外圈粉无数。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书法、戏曲、瓷器、建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做的,是将曾经我们丢失的、优秀的文化,一一拾回来。

2
中华大地,是孕育多元文化的沃土
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既保留了本土文化的鲜明特征,又能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内容。
比如具有名人特色的三苏文化,三苏,是对北宋三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合称。三苏文化,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为主。
欣赏三苏的作品,不仅能对三苏的文学成就、文学思想及治国、治学思想有所了解,也能对当时的文化风气、政治生态、社会面貌有所了解。

又比如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中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的文化一脉相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在中原大地上,中原文化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内容涉及生产技术、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
造字、印刷术、指南针、陶塑(秦始皇兵马俑)、瓷器(唐三彩)、中医(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天文历法(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指南车,改进了浑天仪),这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根生于中原地区。
了解我国的名人文化、地域文化,有助于我们对话古人,审视当世,并从中受到启发。
3
重拾文化自信,让爱国成为时尚
当飞上太空的航天员成为全民偶像;
当鸿星尔克、白象方便面被网友买断货;
当《长津湖》《战狼》等主旋律影片票房大卖;
当全国小学生爱上《孤勇者》……
现象级事件的出现,正说明一件事:爱国精神永不过时。
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错了!
中国人有信仰。
我们信仰祖先,信仰“人定胜天”,信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国人从来不惧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我们的自信。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涵盖广泛,在哲学思想、礼仪文化、书画曲艺、文学、建筑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本书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编排合理,由点及面,知识点多而不杂,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既讲中华文化的内涵,又讲辉煌成就,既有中国文化的寻根之路,又有流传千古的名人故事。
从选题到成书,精心打磨,几经修改,只为将中华文化的精华呈现在你面前。
看仓颉造字,学胡服骑射;探讨孔孟之道,研究诗词古籍;
这本书,只要拿起来就再也不舍得放下了。
不仅如此,本书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版块,形式活泼,读起来无压力,不觉枯燥。
品读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自信,引领我们砥砺前行。
这本书,翻越山海,为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