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承志到袁宗焕
早晨醒的比较早就把剩下的几页《碧血剑》看完了,免得晚上多愁起来,为好或不好的结局凭填些伤感,后来又一口气看了书后编入的《袁宗焕评传》,此时思如泉涌,又如万马奔腾,却因不才无法一蹴而就,一气呵成写出什么对的起观众的玩意来,可就如一桌的珍馐,不知从何处下箸,又不忍心随他去了,这就来理理。
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并非袁承志,金庸老先生在《袁宗焕评传》中也提到了,袁承志远不如其父,无法担当国难,径自逃出海外,只是一个普通人,和现在大多数在海外定居的人一样。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所读金庸老先生的作品中,袁承志给我的感觉远无其他主要人物来的深刻,他并非毫无担当,也比些好运的傻小子要机敏的多,从他的生身来看也是必有作为,这里我又要大致引用金老的话,其父袁宗焕如同一个古罗马的英雄,他非败给命运而是败给了时势,但时势又是另一种命运,而在时势中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是袁承志所不具的,记得以前写过,书也好电影也好,我更喜欢有魅力的反派,反派的命运终究是毁灭,而他的一直在抗争自己必败命运,这让我动容。
其名承志。好的作品总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国恨家仇,乱世英雄。所谓国恨自然是其父袁宗焕,出师未捷身先死,抗清大业未成。而家仇,一指崇祯杀其父,第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金蛇郎君夏雪宜的家仇,作者巧设机杼,让袁承志负上了夏雪宜的对温家的血海深仇。
我认为袁承志是金庸最不喜欢的一个主角,他身负绝技,举世无双,号令群雄,又得多为佳人垂爱,而他内心,我想一直未曾真正快乐过,金庸并不是无意而为,他文中也写过,袁承志幼年在安大娘和小惠家借居的那些日子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也许只是为了表现他那时的无忧无虑,也许是对他的未来所暗示的一个悲剧性的伏笔。
他从小受父亲影响,虽父亲造朱由检所杀,但国恨家仇,自然是觉得国恨更为重要,《碧血剑》在前半部分中多是些武林中的争斗,在他成立金蛇营后才真正与清兵交锋过,最终依然是被清军剿灭,中途虽有潜入清军大营,两次刺杀均未有过,反倒看见皇太极被多尔衮所杀,碧血剑中袁宗焕是皇太极多设计让崇祯所杀,他自然认为皇太极是杀父仇人之一,再有他本有机会杀了崇祯,但受长平公主所求并未下手,崇祯上煤山自缢而亡,最终还是没能手刃仇人,其家仇未报。在成立金蛇营后曾挫败一次清军,不过杀了千人,讽刺的是,他间接帮了清军夺了大明江山,他一直协助的闯王李自成进京之后烧杀掳虐,比他所痛恨的明朝腐败政权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吴三桂最终引清兵进山海关赶走李自成夺了大明江山。这国恨亦是未报。承志居然一志未承,他的内心岂不痛苦不堪,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有史实根据的,金庸也无法让袁承志手刃仇人,也无法让他凭一己之力光复大明江山,这时他倒是成了和父亲一样背负着悲剧的命运,受我几分同情,而他却没有知其不可而为之,远去海外创了一番新天地,这到也无可厚非,但这时他是否快乐也不得而知。为何这么说,这要归于他对长平公主阿九的眷恋。
袁承志在华山崖壁山洞中得了金蛇秘籍,金蛇剑,和藏宝地图,他葬了夏雪宜的骸骨,行了大礼,又学到了金蛇秘籍上的武功,在心里也许早就吧夏雪宜当做恩师来看,机缘巧合,也许是夏雪宜在天有灵,让他遇到了其女,男伴女装的温青青,在看到的金庸作品里面,我最喜欢两个姑娘的性格,而这两位碰巧也都喜欢男扮女装,一个是《飞狐外传》中的袁紫衣,一个就是《碧血剑》中的温青青,同样的刁蛮任性,而温青青也许受了身世和父亲血脉的影响,和赵敏一样多了一份狠毒,而且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极其缺乏安全感,她的嫉妒心太强,起初她大发醋意的时候只是让人觉得可爱,也许是作者在后文中偏袒阿九,让温青青的性格变得乖戾起来,居然让人心生厌意。《碧血剑》有两个版本,所幸书中都收录了,而我更喜欢九公主戏份更多的这版本,我也随着袁承志,做了负心人,移情别恋了,笑谈。
有趣的是,《碧血剑》里又有两段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感情,一是袁承志对阿九的感情。初遇阿九时是袁在山东境地被劫镖时,她被阿九的美貌气质所吸引,而阿九也为他施救以及英雄气概所打动,在后来温青青一直嫉妒袁承志心里一直想着阿九,虽然阿九出场很少,但的确袁承志的心早就被阿九给夺去了,那时他并不知道阿九就是长平公主,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崇祯皇帝的女儿,就算知道又如何?他明知爱上仇人之女是不孝,愧对温仪之托、青青深情是不义,可他明知不孝不义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内心,温青青对自己情深似海不能有负于她,可他却觉得倒不是因为阿九的美貌,只是和她在一起哪怕一小会都快乐无比,这也许并非难以体会吧。最终阿九和袁承志定下十年之约和木桑道人远去藏边,而他随着众人去了海外,也许一生无法见到阿九,这痛苦之情又怎能言表。所以我说袁承志是金庸最不喜欢的一个主角也许并非不无道理,袁承志并不得志,但作者自己笔下的人物自然犹如自己的骨肉,哪有不痛爱自己骨肉的父母,想必他远在海外,金庸在脑海里也会给他一个美满吧。
另一段感情便是夏雪宜对温仪的感情,金蛇郎君夏雪宜虽然在文中只做枯骨出现过,但给我的印象远比袁承志要好的多,这也不奇怪,在后来改编的《碧血剑》影视作品中,夏雪宜有非常多的戏份,可见他的魅力非同小可。夏雪宜家人被温家屠戮殆尽,只有他一人死里逃生,这自然是非报不可的血海深仇,他发誓要杀了温家五十人,奸淫妇女十人,否则誓不为人。在他掳去温仪之前已经杀了温家四十口人,却对温仪心生爱慕之情,而温仪又对以礼相待的夏雪宜产生好感,后来父亲打伤夏雪宜后悉心照顾他,深深的爱上了夏雪宜,这人质与绑匪之间的关系倒也并非金庸信口雌黄,查阅了下谓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连城诀》中,水笙和狄云的关系亦是如此,当然人内心的复杂关系远非言语能表,但夏雪宜和温仪之间的感情确实是难得的痴情。后来夏雪宜为了寻宝离开了温仪很久,他也在藏宝图上中写道“此时纵聚天下珍宝,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财宝而轻离别,愚之极矣,悔甚恨甚!”另有温青青在和袁承志寻得宝藏后想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这样的诗句来。可见金庸谈不上视金钱如粪土,但也是觉得金银易得,真情难求啊,此为题外话。夏雪宜爱上温仪,说剩下的十口人也不杀了,只求和温仪远走高飞,白头偕老,这段恩怨本可圆满化解,可正应了“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这句话来,温家五老设计废了夏雪宜的武功,在华山山崖洞中含恨而终,若不是袁承志的机缘巧合,恐怕这血海深仇真永远无法报复。所谓一报还一报,这中间复杂的因果又该从何说起呢?温家五老最终是被红药杀死的,而红药却是被夏雪宜伤害的最深刻的人。夏雪宜多情,痴情,而不巧这多情用在了红药身上,而那时的红药天真烂漫,甘心被夏雪宜利用,最终造万蛇痛噬,花容尽毁,天真少女,自然把容貌看的比命要重要,可她不死,三十年来被迫行乞,一直寻夏雪宜,说是报仇,可内心只是为了见夏雪宜,最终见到了他,虽然只是一堆枯骨,无论怎么样,她最终还是和夏郎死在了一起,温仪也和夏雪宜葬在了一起,天地悠悠,这悲剧的结局倒是更加圆满,如果黄泉有知,不知他们如何相聚,相比,袁承志和阿九的天涯之隔,以及温青青虽在袁承志身边,心却更比天涯之隔,这又是谁更凄惨些呢。金庸的作品中充满了佛家的因果循环,不如放手尘缘去,好坏两自求,不去想罢了。
在书后编录的《袁宗焕评传》,依然写的很精彩,金庸本身就是个很博学的史学家,他的作品自然也有很深的历史底蕴,说我狂也罢,无知也罢,我很少佩服人,但金庸老先生确让我折服,之前还有鄙于他贪图虚名,非要老来去外国镀金,如今看来得教授之称乃名至实归。
在《袁宗焕评传》中,少有戏说,俨然像一部史评来,虽说是史评,但只要经人手所创造自然是充满了主观的感情色彩,而袁宗焕是金庸极为推崇的人,而他推崇袁宗焕的缘由自然是因为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畏胆性,这点也非常符合我个人的性格特点。金庸也说道,明朝的覆灭不是由于清兵的入侵,不是由于袁宗焕之死,而是亡在明政府自己手里,我亦觉得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自古朝代更替,一个王朝从盛兴走上衰败,最终被一个新王朝代替,历史总是在重复的上演,而不变的是战争和苦难,有人说过,战争才是人类的本质。天下亡,百姓苦,天下兴,百姓亦苦,作者在文中提出虽然说清朝的统治要优于当时的明王朝,但因此不能否定袁宗焕的作用和高尚的品格,就像等到以后世界大同,也不能否认当前各国政府的作用。这句话深得我心,也敬佩金老在那个时代就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我不知从何时起,觉的人的生命由上天赐予,为何生出来就有三六九等,就得在一个并未选择的国家和政府,生活在一个少数人所制定维护自己利益的法则之中。哎,天下大同,这也不过是一个幻想罢了,人只要有私欲自然就有争夺,人类如何去拿有限的资源填补自己无限的欲望呢?朝代交替,虽有外族入侵,可根源总是内部的腐烂,无论朝代外表体制如何改变,也无法掩盖利益集团为自己牟利的本质,就正如同当今一样,即便再怎么反腐你也无法根绝人类的本性,而真正高尚伟大的人正是克服本性,站在私欲之上的人,这种人就如袁宗焕一样,和那些名垂青史的伟人一样,在精神上为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本在文中看到一首袁宗焕所作豪诗很是欣赏,但如今翻遍却找不到了,就此写几句作为本文结束吧。
山海关外风萧萧,海宁城内雨飘摇,袁将金身今何在,但留赤胆照后人。
后记,其实金庸的文章不知被多少人读过,自然评价感想也非常多,而我知识浅薄,文笔欠佳,自觉得如此长篇累牍的赘述反倒入了俗套,但既然有话,那就写吧。
© 本文版权归 惯看秋月·TGA J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