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
对共情能力这个词,又爱又怕。你怕你没了共情能力吧,不知道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怪物。
复旦的沈奕斐老师举过一个例子,她用心读书考上复旦,看到那些没考上的人,就觉得她们并没有尽全力。
后来深入研究,才发现,能够有一张学习的书桌,对很多人说来竟然也是种奢求。
这使我警觉。
我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些朋友,非常注重外界形象,自身无法形成“理想的”自我反馈机制。他们的内心情绪丰富而敏感,却因为外界评价的单一化而变得单一。对待同样的一个评价,大家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但你会发现,这些反应一旦成为数据,最后也会变得很单一。
而如果这个评价是正面的,反应更加单一:大部分人都需要被赞美。
赞美的效用很大,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基本等同于爱。如果一个人童年受到的赞美过少,他大概率未来就会为了树立被公众认可的形象而活,缺什么补什么。
童年不缺赞美的人,未来容易一意孤行。这倒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已经不需要在意外界的看法。人家不缺。
你不能要求一个童年缺爱的人不要爱。从剧本逻辑来讲,这是认命,没有斗争。
和童年作斗争的人值得被尊重。
你不能一开口就和别人说“外界评价对你有这么重要么”,除了彰显你的傲慢,一无是处。你不缺赞美,所以你不知道赞美的意义。你缺但是你不要赞美,不代表别人不要。
我发现昨日的我,真是又蠢又坏。
以为诫。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