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钱塘观潮未成行记
过去两年,因事往来杭州不下八次,独自开车往返也有三趟。
长深高速平坦阔畅,车辆川流不息,不自觉驶入连绵的群山之中,穿山的隧道,一条接一条,倚仗现代科学技术而生的底气,劈开层云,窥见天色。
浙境的多山多水,徐霞客曾经跋山涉水数日,我却只用三四个小时,穿省过境,浮光摄影的风光定然比古代更宏伟,只是没有那么深刻。

山岚间氤氲水气,如流沙,似绫罗。
江河仿佛缠绕的玉带,阳光下闪着光芒。
在富春江边停车,指间划过全是解乏的清凉。
我信心十足,暗自决定今年中秋,要一起共赏西湖秋月,同观钱塘大潮。

杭州城外的钱塘江,农历八月,海水顺江倒灌,涌入内陆的海潮拍岸数丈,蔚为奇观。自古以来,每年钱塘的海潮,吸引多少风流名士。
少时,我读张岱的《白洋潮》,啧啧称奇,为文字的简练生动,更为场景的惊心动魄。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形容海潮如同一群举着翅膀而来的白鹅,突然惊飞,多么栩栩如生啊。
我曾在乡野见过成群的白鹅,不需一声令下,突然就一齐欢呼奔腾。那气势,那动静,颇为壮丽。
眼前扑来成片成排的惊天巨浪一般,惊险、刺激又无比欢畅。
大白鹅的鸣叫,浪花的飞溅,浑然一体。
如一帧帧动态的情景穿插、透视。
大概,因此,我决心要去看一次钱塘海潮吧。
我连观潮时穿得雨衣都备好了。
哪知天不遂愿,未能成行。
人生的不如意,或许都另有安排。
有过的急躁与浮躁,在那一刻被按住了。

记得一次深夜,我独自开车自杭回宁。
据于现代交通工具,空间转移的便捷与旅途的经济而心生傲慢。
耳畔是车流不息与电子导航声,心里的无畏并不是来源于自身。
是开车的操控感加重了人的自以为是。

闪烁的车灯和平静的月色,交相辉映,公路似穿针引线一般,人类文明照亮了古代的沟涧。
徐霞客所见的自然风光和当时月亮,与我于车中所见定然不同。
陶庵之所观钱塘八月潮,与我此时隔着手机屏幕所观是无可比拟的吧。
中秋假期,消停在家,用读书替代旅行。
手上拿来摩读的是《陶庵梦忆》,其中一篇《湖心亭赏雪》被收录在中学课本。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天与地,人与景,读后立即有一种“芥子纳须弥”的胸怀磊落。
许多事可遇不可求。

张岱真不愧是明末清初的文史大家,又是写小品文的妙手,厚重的文化蕴藏信手拈来,如深山传牧笛,音贯林樾。
短短一篇小文,出于自然,却轻捷灵动,又张力十足,人物现于纸上,场景如历实况。
他的《自序》与《自为墓志铭》幽默自嘲又处处彰显才学逼人。
他生于繁华,经历末世萧条,死于穷困潦倒。
然则,有些奇迹,只有勇敢地相信才能创造。
于乱世贫苦中乐观而活的张岱,是曹公笔下的贾宝玉,是更加豁达长寿的曹雪芹。

说写完《石匮书》就去死的张岱,把墓穴的位置都选好了,写着写着就写成了畅销书作家,活至87高龄寿寝而终。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
人有时活得极其相同,而追寻的却是与众不同。
不要失去闯荡的勇气,才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黄河的九曲十八湾是为了浇灌更多的土地,接纳更多的雨水,遇见不一样的风景。
就好像人生起伏不能一览无余才造就更好的自己。成就不一样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