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剧作中的三个社会电车困境
写一个万里归途的剧作问题。
电影还挺值得看, 剧作层面在电影里提出了三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想拿出来讨论一下。没有看过的我也会在每个问题的开头简要描述一下这个困境。
主角面临的难题不是在对和错之间做选择,而是如何在两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里做抉择,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实验。
第一个难题是张译王俊凯两人,作为负责撤侨的大使馆人员,需要北非努米亚爆发战乱后带领105人撤离。他们决定撤离去D城。但是张译已经失去大使馆联络,大使馆无法确认他们往三个城市的哪个城市撤离,所以他们D城可能不存在救援。王俊凯主张告诉大家真相,张译主张不告诉大家真相。
不告诉,就是封锁消息,愚民政策,凝聚大家,给大家虚幻的希望,让大家一鼓作气走到那。
如果告诉大家真相,让大家自主选择,当时他们已经有了基础的自治组织,分工明确,有一定的安保、物资和人员管理,可以兵分三路, 由三路人带队,去往最有可能的三个城市,无论到了哪里,第一时间立刻发回信号。或者先不去运送伤员,先由张译带一些青年去D城发回信号,这些都可以商量。
但是张译完全没有说,直接动员大家,相信大使馆,一定会带大家回家,就直接上路了。但他当时获知的信息,现在重新梳理,可以说就是把所有人的一切赌上,赌一个他和大使馆会心有灵犀。
当时张译走的时候大使馆的人是觉得他去救几个人,他死去兄弟的老婆,是一个偏私人的行为,当时是说白画和几个人的车卡路上了,大使馆并不知道是105个人都没有撤离,所以大概率是不会在双方交火的地方派出救援的。所以张译得知的真实信息量只有D城有中方建设的炼油厂,大概不会被轰炸,他并不知道有救援,他说有救援仅仅是给民众的一种虚假希望。
张译不清楚大使馆会有什么反应,他也不知道有没有救援,但是他赌他觉得大使馆的人跟他有这种默契,知道自己要去D城,确实就是把105个人的命赌在了自己手里,电影完全没有拍,万一不是呢?万一到了,什么希望都不存在,什么救援都没有呢?
电影不敢拍, 这个就属于剧作逻辑不讲道理,没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大使馆那段极开眼的卫星系统,要是都能看见他们的行踪,能看见张译留下的D,那都看到他们走到哪了,能不知道他们去哪个城市吗?那个卫星系统恨不得都能看到D旁边那个人影了,这么高清不早就撤离了105人了需要什么营救?
电影看似理中客,讨论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告诉民众真相?但是其实剧作层面非常顺拐,去到D城圆满成功,甚至团队里一点反对声音都没有。
而唯一听到这个真相的人,独自出走,反而导致了主角团灾难的发生,我觉得这个处理是我完全不能够接受的。最后镜头还给了一个感觉王俊凯经过这件事之后觉得自己做错的表情特写,感觉是因为他说出来,是他的醋。但这个灾难不是王俊凯要说出真相导致的,而是隐瞒这个真相,带来的信任危机,是出走的那个人不再信任这个领导带来的,是他觉得,我把这么多人的命交给你,但你瞒我,我接受不了这种领导,所以我要打破这种虚假希望。
这个电影看似是在抛出问题,其实给了很明确的答案,听我的,愚民就能安静顺利的到达,不听我的,知道真相的人,要说出真相的人,会尝到后果,你们自以为聪明的要出逃的人, 反而会带来灾难,最后还要我来拯救你。
我完全接受不了这样的处理,这已经不是剧作层面的偷懒问题了,就是属于一种用偶然性结果正义覆盖程序正义的论调,这个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这次赌对了D城,下一次不是D城,真的赌错了,怎么办呢?成功了,张译带领的,他拿勋章,他升职,他是英雄。失败了,他们是谁?这些面目模糊,在新闻里也只有统一名字的105名华侨,他们有没有不接受一声指令就把命交到别人手上的基本权利?
我觉得这个问题抽象化就是一部民族史,在面对明明有三条路线的选择,在选择的那条路线明明没有明确希望的时候,为什么民众要接受被封锁信息、接受虚幻希望地走下去?
我在这个时间节点,我真的很想问一句,他们走了十三天就走到了,我们到底还要走多少天?
第二个问题是远处的哭声和近处的哭声谁更重要的问题。张译和五个平民被反叛军抓,反叛军希望张译作为外交官身份承认反叛军的合法地位,否则就将五个平民杀死。
一个外交官面临政治信仰和真实生命的时候的纠结, 我觉得这是个极端精彩的题目, 如果一个外交官,如果承认了反叛军的合法地位,势必会背离中国从不参与别国内政的原则,可能会是中国在外交上陷入险境。
但要为了坚持他的政治信仰,牺牲掉五个无辜平民,就可以吗?外交的险境、政治红线越界会发生的后果是想象出来的,而五个平民的死亡是真实存在的,为了不承认他们政权合法性,为了所谓的政治外交大局,那跟独裁者觉得他要实现他的政治信仰,他的大局,未来一定会非常美好,牺牲掉一小部分人是必要的有什么区别?
李诞在救画跟救猫那期辩论里说过一个很精彩的论断:
“很多有知识的人,他们知识多了之后,他就觉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也不苦其心志,也不劳其筋骨,他就天天想着怎么牺牲别人,他每天都在想我怎么牺牲这个去救那个,怎么牺牲小的去救大的,怎么牺牲近的去救远的,你们疯了吗?不要这样!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维系这个世界靠的是我这样自私的人,我们这样自私的活着,但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而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目标去不计后果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电影抛出这个问题,却直接避而不谈,张译回答你们要是杀了我们,国家一定不会放过你,那是解释了什么?那就是隐含了我不会帮你录,但你敢杀了我们试试,其实就是让位于了政治信仰,但又不敢真的承担后果。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变形版电车困境,我也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反叛军不让中国平民收养的当地小孩撤离,要求张译要跟反叛军手枪轮盘赌,一颗子弹打到两个人其中一个人死为止,张译没死可以带走小孩。相当于张译和小孩一命换一命。
原版的电车困境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中国人好像最常做的算术题就是,那少数当然要让位于多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1000个人的利益一定高于1人利益,那100个人的利益是否高于1个人的,100个人的利益是否高于50人的,高于99人的?
一个英雄,愿意为了全人类牺牲。一个人可以为集体牺牲。一个人牺牲能换取更多人不用牺牲,就值得被牺牲。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牺牲,只是为了另一个不被牺牲呢?当人数相同的时候,英雄也是一个人,英雄还有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人,牺牲掉自己呢?或者说,如果他不接受这种牺牲,他还能不能被称之为英雄?
英雄的命,本身也是一种命,他本身也是拥有价值的,他也是一个孩子的爸爸,他有去指挥的能力和专业,他本身的工作并不承担需要跟人轮盘对赌的风险,那他在面对军队和武力的时候,能否选择不去跟这个人赌?
我也很期待这个剧作到底要怎么收场,这个小孩是小孩,但家里也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需要爸爸,不涉及群体利益的时候,能不能为了自己求生,放弃当英雄的时刻,这个问题也没有选,而是选择了在这个剧作层面把对方反叛军营造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形象,没有装子弹,而张译勇敢的开出了枪,进一步把这个形象推到了主旋律的造神运动上。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我在近年主旋律电影里看到最值得被讨论的三个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电影每一个都烂尾了,剧作在编剧层面是有讨论价值的,但我真的很失望所有的处理都浮皮潦草,想说又不敢说,又是一部懂的都懂的电影。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黑色幽默的是处理那两个大领导的桥段,非常黑,我会笑出声的程度。第一个场景是反叛军占领市区,大使馆跟张译他们那群人完全失去联络,紧接着镜头直接给大领导在新闻里说我们一定能救所有人出去。我觉得确实是太幽默的一个桥段。就是可以没有真相,但是一定不可以没有希望。一个完全被希望包裹着的国家,最后真的在前线流血流汗的张译的妻子,在镜头里看那些虚幻的希望,她也被丈夫的希望所骗,丈夫说自己在迪拜,所有人都被预设接受不了真相。 张译本人又内化为一个形象出现,给民众希望。所有人,都不值得知道真相。
包括在整部电影,时常会发出一个疑问,严参呢?严参为什么不去呢?最后,张译带着所有人回去,身上的血可能都还没干呢,到了宣布成功,新闻的画面出现了,领导出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是一部真正的战狼电影,所有镜头语言都是有表达的,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是带表意的, 明明每一个画面都是正能量的,但通过悲剧的刚刚发生,和立刻积极上扬联系,就能看到讽刺效果。
所以我就会对这部电影更失望,对于显性文本,积极上扬,隐性镜头语言,黑暗反讽,这一般我们称为懂的都懂电影,但这种电影懂得人不需要看,需要看的人看不懂,那就是白拍,我不相信导演是没有表达的,我也不觉得所有的难言之隐都是审查的问题。
占尽主旋律电影的好处,别的题材恨不得血都不能出现,任何引进片R级的镜头剪光,但是主旋律电影可以断肢大特写,身体炸两半,尸体首级倒吊,捅穿脖子,全年龄观看,血腥成了特供品,只要血不是从中国人身体里就出来的,是敌方在开枪,就可以, 血腥不是禁忌,血腥是特权。
全年龄观看是什么意思,喜羊羊动画片里烤羊是不可以的,我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旁边坐着两个4、5岁的小孩,全程看尸体炸穿横飞,这种镜头家长觉得是主旋律片却没问题。
既然占尽了红利,我就不接受这种剧作层面只讨论这个层面的故事,我觉得导演也并非没有表达能力,丧失讨论欲望,在里面加入的那些黑色讽刺成分,我觉得比这些讨论黑暗的多,之所以写长文,当然是觉得还有讨论的空间,我觉得未来可能国庆档这种五部电影五部都是主旋律的时代必会延续,所以挑出还值得谈的东西写一写,否则我不知道到底还有什么是有必要的。
我这几年已经对“非必要不XX”这句话产生的精神污染PTSD,不是“非必要不XX”,而是“只要不XX,皆必要”,只要我现在我还能做这个,就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