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经》的“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蒙牛老总牛根生,不管去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本《道德经》
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曾把自己关在家里几个月,把这本书读了无数遍,并从书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此执为圭臬
好多人研究《道德经》十多年毫无头绪,就是找不到文眼,找不到得力处
圣人留下来的东西,讲究知行合一、功夫上身,断没有读到了一句话就能交卷离场的
道德经的文眼,做知行合一功夫的核心,就在“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八字决上
虚心实腹是性中求命,弱志强骨是命中求性
何谓虚心?谦虚低调、不自满,是平时我们所理解到的虚心。这里的虚心,是“虚人心”、“归心于虚”
人心灭,则道心生,道心即归于虚空的无形的心。当我们这颗形而上的心,执着于躯体,那就是“著实”,就是“不虚”
一个人做功夫,吃了身体的大苦头,就会隐隐约约感觉身体外头有个东西,似有似无,这个就是“归心于虚”
心者,神也,魂也,这个凝聚于虚空中的若隐若现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虚心”
当功夫做到了这个境界,火候足则陽关闭,下陰闭就是“实腹”,实腹命功就到位了
所以以前的出家人到少林寺,先吃它几年的大苦头,每天扎马步、练筋骨,把身体练得铜皮铁骨
出家人又不需要出来打打杀杀,为啥要练得这么辛苦?就是要打好这个“实腹”的命功的基础
“弱志”即“弱氣”、“抟氣”,像揉面团一样,不断反复搓揉,到最后这个氣息可以做到“绵绵若存”,气息柔和下来了,才能沉下心做事
弱氣与强骨又是一对陰陽,老鼠、麻雀整天吱吱喳喳,雄鹰、老虎沉默不语,而后者都是硬骨头
骨海通神海,神者,性也
小说里有这么一个桥段,一个寡汉跑江湖,说自己摊上的🐯骨吃了可以怎么样怎么样,这时一个识货的汉子出来拆台说,如果是真的🐯骨,扔到狗窝里,狗会立刻吓得炸开,牛骨就马上叼走吃了,这里头讲的就是老虎的骨性
我们的命,一口氣没了就没了,但是性却可以长存于天地,而这个性,也是在命的这口氣中磨出来的
简简单单八个字,把知行合一的下手门径交代的清清楚楚
画龙点睛,点的这一下就是在传神,把下手的得力处告诉它了,它就飞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