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手机
趁着国庆假期,我换了一台新手机。
工作的这几年里,一共换过4次手机,从最初的 Coolpad,到当时拍照的确挺牛的Nubia,到当时还属于华为支线的荣耀,到后来为了工作方便,入手了华为的Mate系列,也是见证了国产智能手机的蓬勃发展。内存空间一路翻倍,从32→64→128→256,512都快成标配了,当然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从2k→3k→5k+,只能自我安慰说,不把手机用到秃也不换!
非主流的机型
2013年那会还用着按键诺基亚, 开通微信都是用一台很老旧的pad申请的。老旧到什么程度呢,是电阻式触屏,需要很用力按下去,而不是现在流行的电容型(轻轻一点),导致同行伙伴帮我开通时还一路吐槽。
2014年毕业了,工作也开始要多用手机了,用过运营商送的Coolpad一段时间,开始物色新的手机了。犹豫过要不要听一位玩机大神的推荐买Google的 Nexus,后来还是听了另一位大神的建议:“你又没有那么多破解玩法的需求,还是按你的实际需求买吧。” 就当时而言, Nubia 拍照功能的确强大,自己第一次知道了用手机拍照还能拉色彩曲线,打开了手机摄影的大门。还意外地发现另一位同好,也是用同一个型号,一起探讨过拍摄的玩法。
honor 8
不过事实证明贵的手机的确更耐用。那台Nubia用到后来电量成迷,两日五充,明明还有40%多的电突然自动关机,着实把人吓得不轻。2016年换了honor 8,性能非常稳定,自己用了两年多后,换了电池给了长辈用,又用了两年多,换下来当备用机一直用到现在,真的杠杠滴。可惜当年想着省点,只买了32G,本以为能外接储存卡,毕竟当年用Nubia那会,还可以双卡双待+一张储存卡。结果过了两年手机厂商不断压缩外插卡的空间,一台手机最多只能同时兼容两张卡了。 照片软件越来越多,手机都快跑不动了,还好,在同事的帮忙下解决了外接了储存卡的问题,又再苟了一阵子。
当时华为系列率先使用type-C接口,而市面上普遍还是安卓的经典充电接口,所以外出必须自己带上充电线或转换头,不然没人帮得了你。 印象很深的一次,外出出差,充电宝和转换头都放在酒店了,没有随身带着,但要晚上才能回去。 眼看着电量要撑不住了, 在餐厅找人借线全都是安卓口和iPhone口,只能搜了附近的数码配件店买了一条type-C线。不像现在,街电一类的共享充电宝已经很普及了,不太需要担心手机没电的问题了。
Mate 系列
由于日常工作太需要一台性能过硬的手机了,2018年双十一,狠了狠心第一次买了台超过3k的手机——华为Mate 10 Pro,128G。新状态下用自然是流畅方便的,而且拍照也完爆之前的机子。用到快3年的时候,内存常常爆满,平常自己都不打游戏,最占地方的还是微信,太多资料又不敢删记录。于是不断摸索出了安卓手机里微信存储资料的路径和方式,开始地毯式地清理文件, 从每月每一次,到后来的每周一次,这台手机硬是保持着1G剩余容量的状态下坚挺了大半年,期间还有不少的照片、新下载app占了内存。
当时还觉得mate 40 贵,寄望着mate 50出来之后mate 40会降价,就能买40了。然而还是低估了美国制裁禁令的影响,mate50迟迟不出,这台10 pro也就一直在死撑。直到mate50发布了我才幡然醒悟,mate 40的芯片是香饽饽啊,怎么可能降价(⊙﹏⊙) 看到黄牛把40 pro炒到了7k+,还很可能是二手翻新机,50全新才5k+啊!我又是何苦呢??再次狠了狠心,决定买mate 50。
线上就不要指望能抢到了,线下店也只有黑色现货, 本来还想等等线下预定到紫色或银色版。连店员都劝,说套了手机壳,谁能看到里面什么颜色呢?(虽然我喜欢用透明手机壳)本来已经有人提醒了,说多关注线下店,线下店供货有保证,自己都不在9月去线下店做好预订,偏要等到国庆才去。转念一想,到时倒腾手机数据,不得花个一天半天的,眼看着10月节后剩下的时间,能有这个闲情处理吗?还不如趁着国庆时间充裕搞定好过。 时间就是金钱,诚不欺我。(果然,今天传手机数据,备份个微信记录都弄了大半天了(⊙﹏⊙)b……)
用了4年的 mate 10 pro,终于能光荣退居二线(今年5月才换了新电池,还是很能扛的)。用了6年的honor 8,接下来就要光荣返岗,当好公司的公用机。而新到岗的Mate 50,我希望它能超过它的前辈,站稳5年岗,从20大坚挺到21大! o(*≧▽≦)ツ┏━┓
被手机驯服的习惯
mate10 pro被电商平台誉为“性能小钢炮”,可谓名副其实。很多跟我同期买了这台机的,早就换新的了,以我这种手机高度依赖工作者,能用到现在真的不容易。但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我为了适应手机的有限性能,也在调整着自己的用机习惯。电量、运行内存、系统对我来说影响都不大,但储存容量不足是最致命的。 为了工作方便,微信的记录从来不删,但就导致了经年累月的使用下微信占的空间越来越大,动辄达到30+G(这次数据迁移时发现整体达到了70G)。“手机内存严重不足”的提醒不断萦绕,于是我几乎不点开群里和朋友圈发的各种视频,尽量不下新的app,拍照也会及时清理掉重复的照片。
微信升级到8.0后,我不喜欢新版的订阅号浏览模式,于是没有升级,也就看不了视频号,在大家纷纷入局视频号的阶段,每次刷朋友圈清静得宛如隔绝人世。有些小程序也使用不了,其中最麻烦的是粤省事,老版微信打不开,因此每次要查验粤康码,我都要在支付宝打开,但由于界面有些不同,导致有的地方就不认。于是疫情以来我几乎没有搭过公交,有一次还差点跟乘务员吵起来(⊙﹏⊙)b 。而且也打不了场所码,有些比较严格的地方,就得拿备用机登录打卡。反反复复之后,更是打消了不少外出的兴致,尽管这些不便是我自主选择的,为了自己更偏好的功能,为了不升级,不占用那么多内存。
换手机势在必行,但我总认为,智能手机本不应该是快消品。前几年各大厂商的新品发布会此起彼伏,好像每半年不换一次机,就落伍了。很多功能和新设计也都是营销噱头,普通人真的需要用那么多吗? 只是被所谓的潮流捆绑了。如果把电池和内存两个大头解决,一台良好配置的手机,完全可以用上3-4年,甚至更多。公司有一台客服公用机,2017年买的,iPhone 6s plus(128G,当时也要5k了),还坚挺到现在,就是电池已经不太行了。不过现在有的品牌可以换电池。就是安卓的app垃圾太多,清理起来比较耗脑。只是如果消费者4年才换一次机,厂商都得喝西北风了吧。
moment
微信的“朋友圈”对应的英文是“moment”,即是“时刻”,这个翻译越品越觉得贴切到位。 朋友圈的意义在于“向朋友分享此刻你的感受”,可以是文字、照片、视频等等,只是照片上手更快。生活中的某个时刻,遇到了有趣的、漂亮的,心情是开心的、伤心的,就在这一瞬,用照片记录下来了,顺便一步就能发到朋友圈里。这些moment转瞬即逝,兴尽再拍再发已经没有意义。
回看手机里10+G的照片,除开工作相关和日常聚会,很多都是一瞬间的点,记录下此刻的自己和身边的样子。而当手机内存越来越捉襟见肘,甚至长期不到200M的时候,我拍照的兴致大大消减,有时拿起了手机又放下了,觉得也不过尔尔,甚至内心有一丝丝的反问:“拍了这些照片有用吗?又不发朋友圈。” 每次清理照片,我翻看当时拍的照,的确没有多少保留的意义。当时随手拍的饭菜照有用吗?当时每天都会路过的花花照有用吗?有的照片拍了发给别人之后,留在自己手机里也没有用了嘛。大概,这些生活的切片大概也是有保质期的吧。
在内存富余时可以尽情地记录,但当资源开始紧张,就会逐渐让步给工作。买了新手机的第一年,拍了好多东西,包括尝试剪视频。越到后来,越多的是工作,某次会议,PPT课件,活动现场……夕阳与花成了我朋友圈的生活常客,然而换部门换办公室之后,我再也没有那么高的视野拍夕阳了,常常步出办公室时天色已晚,朋友圈也逐渐冷淡了下来。
如今换了新手机,突然意识到对生活之趣的感知已经变得越发麻木,我会再兴致勃勃地拍视频、拍照吗?可能首要的,还是先解决工作上接踵而至的难题吧。毕竟这次换手机的最大动力,还是出于工作。
© 本文版权归 Grace_of_Drea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