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让人厌倦的都市亲密关系
现代都市生活并非全都是优点。
长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的缺失就是一大损失,人是社会性动物,长久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对任何人都充满了诱惑。因为在这种关系里,人们会与相对稳定的一群人产生多次交互,随着交互次数的提升,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会持续提升,就更容易放下戒备,产生更深入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会让参与其中的你我产生极大的精神满足感。从投入产出比上说,这也相较于陌生关系更高效和低成本。
这种满足感离大多数城市中生活的人已经越来越远。社会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带来了微信这种天涯若比邻的软件,也带来了上午在香港emo,下午可以带你去伦敦喂鸽子的飞机。他们让人走的更远,聚的更密,但却又让人更疏于联系,离的更远。人们提升了移动的速度,但也丧失了移动的理由。
为什么我们会离那种亲密关系越来越远?第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现在原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城市,脱离了通过时间积累的亲密\熟人关系网。虽然这些网还通过日常的微信和候鸟式、蜻蜓点水式的进行维系,但是以时间占比来看,已经降低到了按百分比甚至千分比衡量的地步,基本上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只会成为破釜沉舟后的不情不愿接受的后路。人们这样选择的原因无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更好的人生##挣更多的钱#。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有人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另外一部分人那怎么办?我们最开始以为你先富我后富,但其实答案是你先富,我去你那打工,或许能后富。或者先去,假装在可以富起来的路上。这种身处异地他乡的致富路上,除了往往没有钱,也没有足够的亲密\熟人。
第二个原因,则是无法在新的居住地建立新的亲密\熟人关系网。在一个人小时候,或者在人口随着城市人口密度急剧的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形式,从低密度时期蛛网状的最优解,变成了树枝状的最优解。人们最熟悉的人不再是地理位置上附近的的人,而是通过一条条树枝延伸很远的人。而且,现代都市里这种树枝状关系不光在正常时期的连接点更少,连主枝干的稳定性也比密度低时期的农村关系和小城市关系要差得多,因为在农村和小城里,土地和大多数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以及有限的地域空间降低了人员的流动性;而现代都市中,更多人的就业或者生存方式是市场化服务业和民营企业,即使是大型的,集中型的国有企业,也只是物理上的聚集,而不会产生化学上的链接,具体原因后面再说,这种形势的流动性会更高,稳定性也会更差。在大城市可能需要最多6个人,你才能链接任何人,在农村和小城市你甚至只需要2个人就可以。人与人之间蛛网状关系比树枝状更具备稳定性。
为什么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成年后的现代都市里和我们小时候的建立存在会出现如此差异?我觉得区别主要是在于环境和场景的变化。我分别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环境的变化。比如你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上学的场景。同样是上学,因为城市辐射面积的变化,聚集在同一个学校的孩子会分布的更广,产生交集的可能性更小;因为城市人群收入或者职业的多样化,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也会更少;因为对教育的重视,每个孩子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各种补课班,兴趣班父母接送赶场,留给孩子本人与同学,邻居沟通的时间就会更少。
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人回忆中和小伙伴上下楼的关系,一个小区的关系都越来越少,更何论那种一个大院、一个村子的关系的密切,那时候几乎除了各回各家睡觉都能腻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一起玩。如果你想找谁,你准能在三个地点之内找到他。在现代都市,能在假节日和小伙伴约上一次的数量恐怕都会有限,而且可选择的范围也会缩小很多。
第二个是场景的变化。比如现在的你,挣钱的场景。如果你在农村,个别时候和同乡一起出来打工也算,或者你在小城市继承家业\体制内\哪怕随便就业;这种情况下你对你身边和你做同样事情的人基本有个了解(名字,家庭情况,什么人,甚至有什么八卦),再不济,你也见过几面眼熟,或者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工作和住处基本不会改变;为什么不会改变,因为可选的机会少,人员流动的速度慢,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直天荒地老的错觉。比如我的高中老师任教几十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教我,比如同村的狗蛋,他曾爷爷和他孙子都会在你家斜后方住着。在这种稳定的场景里,大家基本上都在上着差不多的班,挣着按部就班的钱,同事借你5万块钱你也不用担心他跑路(大概率),新的领导可能顺便还是你的远房亲戚;你一个部门可能大部分都是一个高中,就像是和一群小伙伴一起从小长到大,再到老,大家有着差不多的家庭,差不多的经历,过着差不多的生活,一起成为差不多的不好不坏开开心心的普通人。
而在现代都市里,大多数人挣钱的方式是上班,甚至可以包括创业;大部分创业公司不会超过3年,大部分企业员工跳槽的频率也在三年之内,互联网行业甚至下降到11个月;在这种环境里,大多数长期的投入,对公司的投入,对人际关系的投入,长期的都很难得到汇报,所以大家都会倾向于眼前的现实的利益;再好的同事关系,离职了,基本上就没了,再好的企业,说裁员就裁员,说调整业务就调整业务,说倒闭就倒闭了;这个挣钱的机构场所,甚至不如你老家楼下的小卖店持久。所以古装剧里有人可以当几十年的伙计,最后娶了老板的女儿继承百年老店,而现在的打工人三年的期权都嫌弃太长或者对期权根本就嗤之以鼻,只关系今晚能不能6点准时下班。
身边的人像走马灯一样,经历过的公司也是,除了固定时间打给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一切仿佛都可能随时失去,都不再属于自己。这就是树枝型的亲密关系。你挣钱能力变现的途径就是你的枝,你的一切都只是这树枝上的叶;当你裸辞的时候,你会不会有那么一刻觉得这个城市和世界与自己无关,房子是为了前公司通勤方便租的,朋友是前同事上班的时候聊的,对象之所以会选择你也大概率和你在公司挣钱的能力有关,ta更纯真的只看喜不喜欢你(形象,能力,兴趣),不在乎你的出身和家庭;平时这让你更喜欢,但此刻或许让你更心急;因为没了工作的你就会完全的失去吸引对方的能力。因为能力最核心的表现是赚钱,形象和兴趣的表现都是基于能力。所有的叶子都会在片刻间轰然失去。
大部分的靠打工挣钱的人,就像是人间的西西弗斯。你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越来越多(石头往山上越推越高),但是你一步不能停,否则前功尽弃。
现代都市的一切都是以越来越高级的分工作为表现的。这种高级的分工,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垂直,下上级的关系;个人的能力边界和社交边界都会极大地被缩小。很多场景都会被专业的人来支撑,比如法律,比如安保,比如形形色色的NPC,这次人在你的生活中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类,而只是充当你流动的工具人,你不用懂得任何事情,你也不用管任何人,你只需要选好一个岗位,一个公司,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即可。都市越来越像是一个单机世界,而你越来越像一个玩家(原神)。具体的表现就是你除了本职工作无法胜任其他工作,除了本行业之外不了解其他行业,有些复合角色在跨行业跨岗位上可能做的更好,但也就仅仅停留在多个表面;接触到的人无非就是同事,合作伙伴,室友,有人可能还会保留一两个社交圈子,或者有一俩个线上渠道,甚至于拥有一个豆瓣这样的角落。可然后呢? 上面所有的这些人,你真的有了解谁么,你真的有谁可以交付真心么,你能保证三年后还能一定像现在这样保持周内接触的频率接触沟通么?
没有,现代都市生活的一切都可能是毫无征兆的,上午通知裁员,中午就可以告别所有;早上一起起床,下楼的电梯里就已经在黑名单里。
人与人之间从未如此的方便,快捷,自由自在。
现代都市里的亲密关系,亲密又遥远;如饥似渴又轻如鸿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好看到一位友邻说心中的话无处说,在生活组分享反而收到了很多建议和感动,我一时间不知道是喜是悲,喜的是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都市环境里我们还能有这样的渠道可以敞开自己,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和感动;悲的是为什么都2022年了我们反而要靠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只言片语而获得满足,我们的亲密关系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的脆弱和贫瘠?
这真是让人厌倦。
相比于熟人社会里过多冗余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羁绊和厌倦和枷锁感,都市生活过少又过于脆弱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是不安和封闭和近视观。不再相信天长地久,也不再相信日久生情;我只在乎此时此刻,只是在某一个时刻被感动被重视然后顺理成章,顺水推舟,按部就班的就开始一步一步往下走,我们总以为我们是年轻自由而自主的,但这是真的么?
又比如说,我们都对相亲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可是因为一顿饭,一次活动,地铁上一次偶遇的开始,再加上几次看电影,逛街生出的爱情就是亲密关系本来的样子么?
每当想起这些,这人间真是让人失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