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
你有没有,突然在某个时刻想念起那个永远也不会在你生命中出现的人?那个人,是你微信通讯录里永远不会联系却也舍不得删除的僵尸,是你在很久以前的某个雨夜突然决定删除的QQ,是你在人人网关停之前总忍不住去翻阅的主页。那个人,是我整个大学时代的朱砂痣。
那是还会在QQ上搜陌生人然后随机添加好友的年代,有一晚我闲来无事搜了一下同龄段的男生,在一溜奇奇怪怪的昵称里锁定了一个叫“叶芝”的号,此时我对叶芝的认知其实只停留在初中时期某本刊物上读到的那首《当你老了》,记得读到的时候很打动我,除此之外,我连他的国籍都弄不清。还是点了添加好友,对方通过了,我们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说到叶芝的国籍,我错记成了俄罗斯,他给我纠正,是爱尔兰。而我的昵称来自周杰伦的歌,我们也聊了一下他,他说初中的时候听他的歌,记得那首《搁浅》。
彼时我上高中,正是最难挨的高三。因为艺考的缘故,我离开学校去省会长沙参加集训已经有半年了。长沙的冬天特别冷,那时我和一起集训的同学一场一场的奔赴各大院校的校考,常常天不亮就出发,穿着厚厚的棉袄,背着笨重的画袋。在设立于长沙各大院校的考场外排队候考,一排就是一两个小时。考题就像抽盲盒,而那会儿我的水平特别次,七八场考试几乎都是水过去的,最后结果当然是一场都没有中。现在回想,其实那会儿我就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应该走艺考这条路。但是,能怎么样能,合不合适都已经走出去很远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不得不感叹一下,现在的孩子要幸运很多,他们的信息差没有我们那个时候大,人生的可能性更多。
不考试的时候,我们就自己画画,偶尔出去逛街,身上永远都是脏兮兮的,铅笔灰,或者是洗不掉的颜料渍。后来联考成绩也出来了,我离过档线就差一分还是两分,整场艺考铩羽而归。
我回到了高中学校,开始准备文化课考试。功课和纯文化考试的同学相比已经明显落下,学校给我们重新开了班,一帮艺考生组建了新的班级,我的成绩排到了前几。年级组抽调了不错的师资来给我们上课,整个高三的最后时光算是充实而愉快的。
大家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偷偷玩手机。那个时候用的还是按键机,在2G网络的海洋里我们也能畅游。网页版的QQ可以种菜,看小说,玩游戏,发空间等等。那声滴滴滴的上线提示音,应该是很多90初的青春悸动。他也成了我的悸动。
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并不常联系,只是从一些碎片化的聊天中拼凑出了彼此的信息。那时他已经是大一新生,而我是一个还在为高考“奋战”的高中生,他让我对大学的憧憬变得具体了一点,而我,大概让他想起了刚刚过去不久的那场难忘的青春。我能从他提供的信息里感觉出来,他是那种家境不错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温和,懂礼貌,有品味(他自诩的),成绩好,从小学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喜欢文学,文笔很不错。我看过他写在空间里的日志,虽然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浮,但是那在当时的我眼里,简直就是透彻心扉的震撼,一个男生,怎么能如此细腻而又深情(他给我说过他和初恋的故事,从他初中开始的)。现在我的空间里还有两篇我转载的他的日志,加上他配的音乐,成了我记忆深处不能碰触的秘密。
我们最密切的一次交集发生在我的高考前夕。我收到了他寄来的包裹,里面有一本方文山的小书,几幅手写的毛笔字,内容是“高考加油”等,其中有一幅被我拿去装裱好,现在还藏在我的箱底。那份礼物无疑是我整个乏善可陈的高中时代唯二闪光的记忆(另一次是我写过一篇在年级里引起小小轰动的作文)。作为回礼,我在高考结束之后给他寄了我家乡的特产(这是什么直男行为),这是后话了。这样的互动,在当时我们彼此的心中都激起了一点美好的涟漪吧。
后来我高考结束,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暑假,我们还是偶尔联系,他给我推荐歌和电影。小红莓、逃跑计划、棉花糖(他还关注摇滚圈,当然那是我不会去尝试的,他也知道),这些乐队的歌在我今后的岁月里都烙下了他的影子。而他给我推荐的电影,我都是跑到网吧去看的(家里没有电脑),他一定不知道,那个时候,有一个女孩把他说的话奉为圭臬。
九月,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拿着各自的录取通知书奔向祖国各地,从此天南海北,开启了当时的我们绝对想不到的人生之旅。我来到了那个已经熟悉的城市长沙,那也是他在的城市。我的心情是悲伤的,不仅因为这个高考结果让我觉得心有不甘,也因为我和他的故事没有未来。
是的,我从来都没有打算和他见面。哪怕那时我们开始了电话联系,我听到了他的声音,字正腔圆的北方口音,语调温柔。如果说在此之前,他在我脑海中的形象是一张骨相完整的铅笔稿,那他的声音就是铅笔稿上叠加的墨线,让他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美好。我沉浸在美好的伤怀中,开始了一场漫长且痛苦的暗恋。
他主动提出了见面,而我假装犹豫地拒绝了,理由是我会害羞。其实,岂止是害羞,我简直是会羞愧而死。那时的我(也包括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自己以当时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我在想,大概所有女孩子不希望有的bug都出现在我身上了吧,胖,矮,头大,脖子短,脸上有斑,家境不好,学校也麻麻……我唯一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也早在升入高中之后湮灭于全市最好的高中里。那是被深入骨髓的自卑操控的青春,不,我没有青春。
带着深深的遗憾和自卑,我和他的联系一直持续到了我读大二。我跟他倾诉过大学时的迷茫,也分享过我加入社团并担任职务的喜悦。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人默默看他的空间动态,浏览他们学校的贴吧,一次又一次跑到他学校所在的地方,甚至他的学校去,然后在自己的脑海里写下一万字的意识流小说,关于我和他。我知道,我和他走过同一条街道,路过同一片绿荫,爬过同一座山,也一定看过同一片风景。经过他们学校宿舍区大门口的时候,我甚至会在人群里张望,当然我永远没有遇到过他。他的空间动态成了我了解他的唯一途径,他也不怎么发自己的日常,只是一些感叹和支离破碎的片段,连一条完整的线索都构不成,而我却甘之如饴。
后来,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不再敢给他发消息,那种期待他回复又怕他不回的煎熬,我默默承受了两年。我循着有关他的一切蛛丝马迹,和他一同经历了他的大学时代,社团,学社联,电影,读书,旅行,篮球赛……他的生活要比我精彩。他用过的头像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分享过的歌,评论过的电影,我都找来听了看了,现在也还记得。只是,他渐渐模糊了对我的印象,因为后来,要我自报家门他才能想起来我是谁,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折磨了。所谓相思入骨,我真的感受过,那是一种你的心被填满过,然后又被生生挖去一块的痛。
大三的某个夏季的雨夜,我和朋友挤在她宿舍的上铺,我突然决定删掉他的QQ。现在我已经不记得删掉他之后我有没有哭了,但我清楚记得之后我又用了整整一年才从“失去”他的痛苦中走出来。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常用社交软件已经从QQ慢慢过渡到了微信,我甚至还加到了他,用QQ号搜索的方式。只是,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从来没有用微信聊过天,除了加好友的时候他确认了一下我的身份。他就这样在我的微信列表里静如死灰的躺了七八年,他的朋友圈停留在18年的夏天,那时连我都已经毕业两年了,而他,应该早就不用那个微信号了吧。在那座依山傍水的城市,我们分别写过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只是我知道,他负责的那章,篇幅一定很短,并且最后全都遗忘了。
掐指一算,今年竟然是我和他认识的第十年,我们甚至不如陈奕迅《十年》里的那对男女,至少他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而我们,只有我,会在自己人生最飘摇的这十年里,偶尔请他从我的记忆深处闪现,勾出那种叫思念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