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盖泡面的kindle(下)

从此家中kindle不再寂寞,不但经常置于我枕边,还有机会参与各种长短途跋涉。
我在kindle上买书还是基于读,电子图书很难说有什么收藏价值。但有时,我也买一些不会经常看的书。kindle电子书店里经常有一些特价套装书。估计亚马逊根据数据也分析出,因为kindle的特性,有些读者可能愿意买一些套装书。比起纸质,它们不占现实空间,不过耗损几十M的存储,重要的,比起纸质便宜很多,性价比更高。所以电子书店里经常有一些便宜的套装在销售,如果是纸书,可能几百甚至上千一套,在这里可能只有几十块,甚至十几块。所以有时可能为了中间的几本,我也会买一套来,万一有一天,其他那些我也有机会去读呢。当然,这只是某种自我安慰,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些套装书完全读完是没有可能的。但如果作为一个随身图书馆,随时可以查资料,也是不错的选择。我估计不少在kidnle电子书店买套装书的,一定和我抱有类似想法。

基于以上考虑,我的kindle里就出现了《简·奥斯丁文集》《周作人作品大全集》《加缪全集》《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类套装书。这些套装书中的内容,有一些我家中已有纸质版本。比如周作人的书,我就至少有十几本了。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西弗的神话》也早就读过纸质本,kindle上买了一套,也只读了一部《鼠疫》而已。在学生时代,我曾经有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而且从头到尾读过,后来被同学借阅,一本都不见了,这次也弄了一套放在kindle里,至于是不是会重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但几十块买一套大全集这种事,对我还是有不小诱惑。
单本当然还是主流,至少有希望能看完,虽然还是有些书是存在kindle上没读完的。几年间,我前前后后在kindle也读了几十本书。休息日,趁着孩子未醒,赖会儿床,读读古龙的《陆小凤传奇》。陪孩子去体校学游泳,坐在泳池边,可以看看《追忆似水年华》。

关于《追忆似水年华》要多说两句,这本书我家里是有纸质版本的。但这本众所周知,以卷帙浩繁闻名的著作,一般是七本一套的,但当年因为图便宜,买的是两册一套的。买了之后,发现为了把两百四十万字放在一本书里,编辑把字排的很小。读过那本书的人应该都知道,普罗斯特的饶舌,总是大段大段,密密麻麻。想象一下,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印的都是蝇头小字,排版挤成一团,叙述又繁复而冗长,看几眼,头就晕了,对于看书的人,是一种多么大的挑战。面对这样一道摆在面前的难题,我勇敢选择了跳过去不做。所以纸质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在我书柜里放了超过十五年,我只看过序言,和开头一段。
有了kindle之后,我忽然决定买一本电子版的《追忆似水年华》,标价只有不到20元,比纸质要便宜很多,内容版本又和我手头的纸质版完全一致。但kindle的版本上,无论字体、排版还是厚度,不都会像纸质版本,让我看着那么绝望。在kindle上调整一下字体行距,还能显得疏朗一些, 减少一点阅读压力。

但是,电子书和纸质书对我而言,还是有所区分的,大体上,我觉得有一定收藏价值,或值得重读、再读的书,即便贵,也会选择纸质,纸质的体验仍是kindle难以替代的。
除了那些当做资料库的套装书,kindle上买的电子书,不少是我觉得读一遍之后,没有太多重读价值的书。比如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四大厚册,一部对现代美国的全景式记录,曾影响过一代中国人。但只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读罢,了解了,没有太大必要反复去读。又如《午夜北平》,讲述1937年前后,北平发生的一桩与外侨有关的奇案。故事曲折,叙述手法娴熟,颇具传奇色彩。但其特色在故事,像一本悬疑小说,经历过迂回探秘过程,了解结局之后,大可不必再故地重游了。

有时在kindle上买书,对我也有试错的意味。比如一些不太熟悉的作者,虽然评论可能说的天花乱坠,买来之后却发现不合胃口。我买纸书时,虽小心谨慎,这类事故还是频有发生。如今可以在kindle上买了先尝试一下,所费不多,又不占地,万一不喜欢也没太大损失。如石黑一雄、特德·姜的作品,因为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作者,就先在kindle上买了本电子书,竟然有意外之喜。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称得上一部杰作,特德·姜令人大开眼界,读完他的《呼吸》,我马上买了他另外一本《你一生的故事》的纸质版本。
现在大家大概也听出来了,kindle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更多是起补充的作用,纸质书仍是我阅读的主体。而kindle更多还是枕边或长途旅行时读书的选择,也是受空间所限,不得已而为之,谁让我挑剔呢。
一个最低配置的kindle,目前售价是600多元,中等的kindlepaperwhite也就一千多元。我手头这部,使用年限即将突破七年。在我手里,它还算是使用频率比较频繁的,其他不常用的,使用寿命也许至少要十年吧。这样算下来,就算一年读上十几本书,加上书钱,平均每年也就一两百元的开销,还是很划算的。

但这是对有读书习惯的人而言,对一些很少读书的人,kindle虽然价廉,但用不上的东西我觉得都是浪费。毕竟是一款读书设备,如果一年读书只有几本,我觉得实在没有太大必要买来落灰,买纸书没准花费更低。网上说,很多人买了kindle之后,新鲜两天后就置之高阁。Kindle最常用的功能是泡桶装方便面的时候,用来盖紧盖子。也有人出来澄清,自己并不会用kindle盖泡面,因为kindle已经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了,就算能找出来,盖泡面还嫌它积灰日久,不太卫生。
我倒是建议,盖泡面这事,最好买一本略厚的精装书,尤其是那些胡拼乱凑的礼品书,滞销后打折非常便宜,经常一两折就搞定,拿来盖泡面比较节省,烫坏了也不心疼,专门为了这事买个kindle就太奢靡了。
后来,亚马逊还真出了一张用Kindle盖泡面的海报,大肆弘扬了kindle这项隐藏功能。小有遗憾的是,我手头的Kindle至今尚未能发挥这份潜能,它若有灵,不知会不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寥。

说了这么多,让这篇文章越来越像是一个kindle的软文,但如今kindle其实已经用不着推广了。2022年6月,亚马逊宣布kindle将退出中国,中国大陆地区的中文电子书店会在2023年结束服务,用kindle的人还来得及尽快将自己购买的电子书下载到机器里,到了2023年,服务器关闭,假如没有下载,它们就将消失于虚空之中了。
这也意味着,假如我这个kindle哪一天终于寿终正寝,拒绝工作了,我买的这些电子书恐怕也就消失无踪了。虽然有一些惆怅,我倒也没有太多沮丧。书读过了,也就罢了,留在kindle里还能慢慢读。若不小心坏了,也不遗憾,毕竟我买的不少纸书也散失不见了,有些虽然在,却始终没读过几页。这还是当初我自己买来的书,何况是这个曾经当做学习工具买来的kindle,考完试后我们多少人还会留着当年的教科书和学具?

记得互联网时代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年轻,和不少人一样,为新技术着迷。我那时候相信,因为有了互联网,留下的文字信息会轻而易举地变成数字编码,记录在服务器里,永不湮灭。书籍再不用担忧有一天,会发黄、风化。还可以轻易复制多份拷贝,不用操心图书馆的容量,让所有想看到的人都看到。这一下,书籍的传承再不是问题。
但过了这么久,看到一个个网站无法打开,曾经唇枪舌剑的BBS江湖消失了,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博客关闭了,谷歌的数字图书馆留下了无量书籍,但谁又能保证有一天它不会拔掉服务器的电源,把硬盘当做有害垃圾处理掉?即便这些数字拷贝还在,又有多少人能阅读到,有条件阅读的人中又有多少人会阅读?书籍的命运从不仅仅是存储问题,即便可以记录人间的每一个字,大多数的书籍也可能像一颗微不足道的星辰,坠入数字黑洞,永远无法被我们看到。
那又何必为一个kindle的去留徒生伤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