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荷微课】面对孩子的青春期要这么做
1. 青春期的烦恼
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诉说这样的烦恼:
- 我儿子现在什么事都不喜欢和我们说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我一进去,他就把我赶出来。
- 女儿主意越来越大,无论什么事都不喜欢被人干涉,总觉得我们管得太多,逆反心理很重。
- 我感觉很无力,孩子大了,我管不了了,什么都不听我的了。
……
很多家长能够觉察到,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 孩子十岁前,妈妈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但是,一进入青春期,孩子似乎越来越蔑视父母的想法,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决定,甚至经常和父母“对着干”。
- 童年的孩子会十分依赖父母,对父母十分依恋和亲密。可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似乎开始“推开”父母、与父母划出“楚河汉界”,不允许父母进入自己的世界。
- 从前,孩子是一张白纸,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而如今,他更善于藏起自己,表现得封闭和退缩,简直“像雾像雨又像风”,让父母不好琢磨。
很多父母在这个时期会表现得很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才是良策,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增进关系。
看来,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家长需要开始使用更多技巧,而不是“蛮力”了。
2. 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发展
研究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孩子开始出现明显的逆反心理。
这样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和父母的关系出现恶化:
- 他不再允许爸爸妈妈碰他的头,排斥亲密的肢体互动。
- 他不允许父母进他的房间,碰他的东西。
- 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
- 常常有攻击性和敌意,带有批判性,对什么都看不惯。
其次,孩子对待权威的态度开始出现双向性。
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
- 很多青春期孩子都是追星族,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可是却又会盲目崇拜。
- 他们的道德感可能呈现两极化。既喜欢谴责他人、有时又无视道德、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
- 他们可能在遵守纪律的同时,又破坏纪律。
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遵守和破坏里,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权威中,都能享受到快乐。
另外,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追求神秘主义。
有些孩子会喜欢神怪话题的电影和小说,也会迷恋侦探片、鬼片等。
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的好奇。因为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会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
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夸大自我、获得超能力、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
3.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那么,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才会“双赢”、增进关系、走进彼此的内心呢?
首先,家长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了。
如果在一个青春期面前,家长仍然表现出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自己的,那就很糟糕了。
这个时候,父母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
对话的方式也要变成这样:“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
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甚至在这个时候,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倾听和尊重。只有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
如果父母想继续对孩子保持掌控感,用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退行”,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选择反抗。
他们的内在会形成一种信念:如果不能挫败父母,就长不大。
所以,很多孩子逃学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
其次,父母要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和兴趣。
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
父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深藏起来,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因为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会失去自我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而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直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
用好奇、欣赏的眼光去了解他选择的价值观和逻辑。这些也许幼稚的,但需要得到尊重。
但是,父母也同样需要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
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
另外,家长要学会对青春期的孩子示弱。
这一招,对游戏成瘾、过度沉溺某些事情的孩子特别管用。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可以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
孩子一开始会特别高兴。可是,当妈妈慢慢表现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
因为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就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参与进来,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
还有,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要马上驳斥。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目的,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以确定自己是不是被在意和尊重。
当孩子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时,父母可以试着这样表达:
- “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 “你能告诉我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
- “你能告诉爸爸妈妈,我们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想法。孩子在被倾听的过程中,会自己意识到这些只是空想,而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认同。
可是,如果他一上来就遭到拒绝,反而会坚持、一定要实施。所以,家长可以先说“yes”,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尽量不说“no”。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道谜题。家长需要有智慧和耐心,才能逐渐解开,逐渐“拨云见日”。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家长不变的功课。
本文转载自网络
关注木荷心理,如果您生活中、工作中、家庭中您有什么困惑,可以直接联系我们,希望木荷心理能给您提供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