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自由——《明朝那些事》25%读后感
我从来没看过如此上头的大部头。就算知道是一场西天取经,依然如痴如醉的在读,抽时间、挪时间、挤时间,倒不是文笔有多么好,情节有多么精彩,毕竟是历史,而是在解锁密码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史使人明智,让我觉得力度不够,倒不如说,读史使人自由。
历史规律,无人能改,但是我们又都是历史的撰写者。
朱元璋是英雄,当之无愧,但是时势的因素摆在那里,英雄总会有的。我总是觉得,人是微尘,或小或大,有些微尘的能量足,震动时能影响更多的原子,而再长的波动也会趋于平复,自身的消耗才无法追回。我们似乎没办法改变位置,却能改变自身的频率与震动幅度。
而为什么说我们都是历史的撰写者呢?度量衡时刻在变,老实人有时吃香,功利者始终功利,框架之下,有相对标准答案,但是框架为什么不会塌方呢?再精密的制度,也是人为设定,要遵守,但是不当盲从,再“科学”的结论,也有时效性,要参考,但是不能轻信。人生数十载,我们唯一能写的是自己这本,再多大道理,哪里有感受来的重要。
呼吁自由的声音,愈发强烈,自由的定义又是什么?是经济,是精神,还是躯体?自由的程度又如何划分,是暂时,是永久,还是姑且的妥协?
读历史,真正的让我开始自由,当然不是指这本比较轻松诙谐有趣的历史(也包括),还有一些所谓的历史学。
生命结束后,便由后人盖棺定论,辐射范围不过尔尔,难过转瞬即逝,如同雁过无痕——当然,人不能沉浸在悲伤里,这也是自我保护的机制。因此为什么不活的尽兴一些呢?有限的笔墨,应该写给自己看。
或许有人会曲解为,占领,拥挤,掠夺他人的空间,以服务自己的“尽兴”,但是在我眼里那是精致的利己且排他主义。不论是为职称、名利压榨属下的企业家、老师,还是因天生优势而洋洋自得,以用各种伪善面目对他人的身边人,在活得自我的同时,却忘记了什么是自由——为追名逐利而去压迫别人,不还是上了历史规律的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所想的自由,是减少内耗,尽量的不为无用之事摩擦争执,是在决定想要之后立刻动身,而不是过多的考虑可行性——不就是行或者不行?而想要拥有这种自由,首先要把失败看淡一点——你出不出丑,一点都不重要,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你泛起的浪花,溅起来的泥点子,唯有你看得到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