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控制的天幕已经降临?

文 | 洞主
接着上一篇继续谈《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书。现代社会里的人更自由?还是说,这种自由只是新型控制下的假象?

1.以「自由」之名
每个人对自由的认知各不相同,有人觉得不受学业、工作的束缚,尽情享乐是自由,有人觉得自主选择一份事业,创造价值是自由。本书作者刘擎说,有一个人,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成就,即是澄清了“自由”的含义。
这人是英国哲学家以塞亚·柏林,他认为,纵观思想史,自由的定义可能超过 200 种,但有两种核心的自由概念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柏林将这两种自由称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对应的英文是“free from”,也就是“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的自由;积极自由对应英文“free to”,即“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去做”的自由。前者是逃避阻碍的自由,后者是实现目标的自由。
刘擎举例说明二者的差异:一个人不想被抢劫,不想失去手里的钱,这是消极自由,而明确知道要把手上的钱花在哪,这是积极自由。
或许有人会争辩,如果说一个人的目标就是“什么都不做”,这是否是一种积极自由。当然不是,因为自由必有一个行动主体,而积极自由通常指真正的、理性的、带有自主性、实现更高目标的自由,而不是虚假的、非理性的、无自主性、没有目标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仅凭直觉感受判断自己是否自由,而缺失了理性思考。这时候,可能有人会以自由的名义,对他人进行操控。
比方说,一个人厌倦了无个人提升的“996”工作,准备辞职。这时候“朋友”劝他:这份工作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只是你还不明白。工作薪资不错,对未来的生活是个保障,坚持下去,才是真正的、更高的自由。
这里劝你的“朋友”,也可以换成其他任何一种权威,它利用积极自由的表层概念,把“控制”披上“真正自由”的外衣。真正的自由必然是自愿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也不是被洗脑后自认为是主动的。
在柏林看来,以自由之名,行控制之实,是现代社会里很危险的概念魔术。牺牲自由,委曲求全,坚持无个人提升的“996”,确实可能换来更多收入,收获更有保障的未来。然而,这应该说是牺牲当下的自由,换取未来的安稳,而不是把“牺牲自由”曲解为真正的、更高的自由。
伯林明确谈到,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是个人的价值选择,没有高下之分,两种自由的概念都可能被滥用或操纵。只是,被扭曲的积极自由更具欺骗性。伯林认为,很多奴役他人的行径,往往是借助和歪曲“积极自由”的概念给自己正名。
2.新型控制下人的异化
你是否曾感知到一种“舒适的”不自由?或许你的直觉很敏感,“舒适的”不自由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关于此,不得不提到一位德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是谁?20 世纪 60 年代,在法国“五月风暴”、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期间,参与抗议运动的青年学生们,以“3M”为精神导师。“3M”指三位以英文字母 M 开头的人,他们分别是马克思、Mao和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说,美国发达的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在西方思想界,极权主义本来特指纳粹的恐怖统治。马尔库塞把新型的极权主义,也叫作“非恐怖的极权主义”。他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深陷于一种总体性的新型控制之中,由于这种新型控制非常舒适,很难察觉到束缚感,因此人在不知不觉间丧失了自由。
刘擎认为,这种新型控制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两个字:贿赂。
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贿赂,而是社会贿赂大众。当资本主义让生活更舒适惬意,满足消费欲望后,人心就被社会收买,于是甘愿顺从社会的支配和操纵,且意识不到自己被收买。
在这个消费社会,商品不仅在满足需求,还在制造需求。最初,人们买手机是为了可以随时打电话和接电话,而当手机有了拍照、播放视频、承载电子游戏等功能后,人惊讶的发现,原来我还有用手机拍照片、看电影和打游戏的需求啊!但只要想象一下没有手机的时代,你会因为不能用手机拍照、看短剧、玩游戏而觉得没被满足吗?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不会产生用手机拍照看剧等等需求。
马尔库塞发明了一个词“虚假的需求”,认为人的很多需求,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被商品制造出来的,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需求,例如美观、时尚、潮流等等,许多广告都在营造一种联想,让所谓“高端人士”拿着知名品牌的物品,过着“高档”生活,暗示当你拥有某物后,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即便你理性上不相信,感性或潜意识上也觉得,买了它就可以朝向往的生活靠近。
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生产出五光十色的产品和服务,背后自带了一套规定好的态度、习惯、情感与文化。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套态度、习惯、情感和文化。举例来说,当一个人拿着知名品牌的最新款手机和包包,感受到周围艳羡的目光后,TA 有多大可能会不在意?之后有多大可能主动选择名气一般的、非最新款的产品呢?如果 TA 被产品和服务的贿赂所诱导,甚至主导了个人选择,乐于其中,放弃反思,那么,TA 就已经丧失了自主选择的力量,丧失了自由,被非恐怖的极权主义所操控。
反对马尔库塞的人认为,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的贿赂,享受舒适的感觉,有何不可呢?对此,马尔库塞的回答是:这桩交易不公平。享受舒适本身没错,但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所谓代价,不仅仅是金钱和时间,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的身份。这桩交易,将人异化。
关于人的异化,青年时期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过深入分析。“异化”原是黑格尔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原意是指主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分裂出反对自己的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异己力量。
马克思借用这一理论,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他认为,在资本主义重压下,工人的劳动,不是肯定自己,发挥体力和智力的价值,感到幸福和成就感,而是否定自我,感到不幸和无意义,使自身经受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这样的劳动,常常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稍一停止,人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人,本质与动物并无多大差异,他们除了饮食、生殖、居住等生理本能外,感受到的只有精神的压迫,而那些人类独有的灵性、意义感、精神的追寻等特质已经泯灭。
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很大程度就是要克服人的异化。
现代社会如何通过“贿赂”将人异化,刘擎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一位白领女性,经常加班熬夜伤害了皮肤,因此需要购买优质的护肤品,而优质的护肤品通常很贵,所以她想要升职加薪,为此,这位白领女性需要加更多班,熬更多夜,与此同时,也对皮肤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于是她开始追求更优质也更昂贵的护肤品以及护理服务……她的钱越挣越多,购买的产品越来越好,然而当她深陷这样的生活之中,还会想起“远方”,望向“星空”吗?
在这一循环中,每个环节似乎都不带有明显的强制性,但这位女性的每一个选择,却又好像都是不得已的选择,她最终陷于一种被支配和操纵的奴役处境。关于此,马尔库塞的说法是“自由的奴役”。
现代社会让人的生活模式变得单一,当一个人看到周围人都在如此挣钱、如此消费时,很难不被裹挟其中,并认定这是必然的生存路径,他们不去考虑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并且对少有人尝试的生活模式感到恐惧。
在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追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的计算思维成为主流;如何高效赚钱,享受更高消费的心思,碾压了其他想法。表面看,人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工作,买什么商品,但这些“自由”都没有超出单一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对于这样的人,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各个层面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的社会,是一个平庸而单面的社会。
有人意识到“单向度”的乏味与恐怖吗?当然有。有人奋起反抗吗?有,但很难成势。
马尔库塞认为,新型的控制,能有效排斥、化解,甚至诏安反叛者。韩寒曾在他的博客里,提过一个戏谑的假设,大意是说:谁有反对意见?每人送 10 万Q币,看看还有吗?
此外,社会对人的贿赂,不仅仅是金钱、名利,它还可以幻化成各种人心渴求的东西。在英剧《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描绘的未来世界里,男主被要求日复一日地在健身房踩单车产能,来赚取电子货币,维持近乎奴役的生活。在一次选秀活动中,男主借助舞台破口大骂,用玻璃片抵住脖子怒吼,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强烈不满,没想到,选秀评委说“我喜欢你的表演。”希望他继续以这种风格演说。男主接受了。原本作为反抗的咒骂与愤怒,被转化为一种发泄的需求且被满足了。你想反抗?那我就把你的反抗当做一种表演,给你的“反抗”发工资。当反抗被娱乐化,也就失去了真实的力量。
大势不可逆,新型控制的天幕已经降临。资本笼罩下的现代社会里,追逐名望、金钱成为势不可挡的主流,现代人想要完全逃离潮流,既不现实,也难以承受。
一个现代人想要摆脱异化,不一定要舍弃名利,回归田野,过一种困苦的低物欲生活。更好的方式或许是:活在当下,但不陷于当下,不时反思,反观自我,在埋头苦干,挣钱消费的间隙,想想是否可以慢一点,停一下,思考必须如此吗?是否还有什么“无用”但有趣的事?
本文为《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书心得第三篇,也是关于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读书心得。
洞穴时刻
马尔库塞确实极端
他将现代社会批判得一无是处
不过
猛烈的抨击
也许是警醒昏睡之人的最有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