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用笔记|Kill that Queer
·故事的中心永远围绕顺性别白男
现在的好莱坞开始把角色分配给女性、有色人种、酷儿,但主角的位置通常被留给异性恋白男,哪怕这个角色的能力非常弱鸡。
· Bury your gays / Dead lesbian syndrome
没错,配角更容易领便当。但这真不是故意的吗?
海斯法典曾规定电影中不得出现“同志”或同志不得有好下场,于是创作者们将取向的暗示放在台词里,模糊角色的酷儿身份(Queer-coded),用以反抗该规定。
大量的酷儿编码角色被设置为反派——不得有好下场嘛。
· Queer-coded villain
酷儿编码反派通常有夸张的同性恋刻板形象设定,想一想《小美人鱼》里的女巫、邦德的敌人们、《蜘蛛侠》里的小绿魔(我曾一度嗑到了)、《狮子王》中的刀疤…
并不是是说LGBTQ不能当反派,但她们是否得到了和顺性别白男一样的对待呢?还是说只有顺性别白男可以既当英雄,又当恶棍?
根据记录,1976以来,银幕上已有225个拉拉/双性恋角色被迫领便当,尤其是在她们刚刚获得幸福的下一刻。
Valar Morghulis ,角色领便当是一种叙事需要,但酷儿们的逝去究竟是是好好被塑造过的领便当(就如复仇者联盟中的钢铁侠)还是不必要且轻易地被抹去,折射出编剧的偏见与懒惰。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