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需要书单的年纪
最近几个月读了几部最近出版的小说,有70后作家葛亮的《燕食记》, 80后作家林棹出的第二本书《潮汐图》, 80后作家王威廉的《野未来》,90后作者周恺的《苔》,还有已成名的作家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 西西的《我的乔治亚》,杰夫.戴尔的《 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除了野未来不太合口味,其他几本都读得挺愉悦的。但又觉得有着隐隐的负罪焦虑感,这些小说于我的边际价值是递减的,毕竟各种小说也算读了一些了,而未知的领域和知识却还在那儿呢,比如浩瀚的宇宙,比如生物是如何演化的,人是从哪儿来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比如那些在很多书单上的经典之作。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则殆已” ,但却不甘心。最近读了一本叫做《书的全景》的书,作者是洪恩创始人,读书至少比我多很多,他企图整理出一个体系和脉络,涵盖分门别类的古今经典,从生理、心理学到社会、政治、战争、幸福学等等,妄图一览书山小。其实,爱开书单的作者还真不少,尤其是成功人士。之前我也关注过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后面的书单,还有他中国门徒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附录里的书单,当然还有比尔.盖茨每年的书单...... 正好十一假期翻出来梁文道当年出的第一本关于书的书《弱水三千》,这本书有意思的是梁文道采用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编目方式。前言里说写这本书是他35岁,还提到陈寅恪当年去拜会夏曾佑先生,先生对他说,你能读外文真好,我现在中文的书读的差不多了,没得读了。陈寅恪回去还想,夏先生是不是老糊涂了,书怎么能读的完?到了陈晚年,他才体会到原来书是可以读完的。金克木也写过一篇文章叫《书读完了》。仔细想想,中国的经典作品几百本吧,比如红楼梦,你读了原著,很多红学的书可读可不读,这一本读了就顶几十上百本书了。 作为80后,不管你的身体、心理状态如何,仅从国人平均寿命的角度讲,算是步入下半场了。所以在读书上,焦虑是斤斤计较自己的时候花在什么书上了,是否值得花时间。除了书,拿电影这个门类来讲,自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不过百年多的时间,看遍百年中外的电影经典,已经是绝大多数人不可及的事情,更不要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和积累。 记得中学时读余秋雨的文章,他曾说少年和中年,可能才是读书比较有时间的人生段。这么多年过去,早不读余秋雨了。 关于中国的书当然还没看懂看够,但是放眼望去,世界还有剩下的五六十亿人口,那么多人生活过、生活着,你难道不想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是怎么活过的吗?还有曾经的各种文明,当他们的遗迹和瑰宝还在,你难道不好奇这些文明的生灭没?更不要说,平行宇宙,量子力学这些高深的领域。诚然,读得越多,忘记得越多。最后你得到了什么?
© 本文版权归 winterligh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