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泰國上座部佛教寺院壁畫藝術比較研究 - 從“活態”現象分析跨境民族的宗教藝術創作
作者:毛宁
合作院校:澳门城市大学
一,選題及目的
佛教源自古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喬達摩,其成道後被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佛陀滅度百年之後,信徒因對教義理解不同,分裂为大眾部与上座部。大眾部由印度北上,經中亞進入中原,後發展為北傳大眾部佛教。唐代時,大眾部佛教由多條路徑進入青藏高原,後發展為藏傳大眾部佛教。公元六世紀初,上座部佛教传入我國西南地區,後發展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現今上座部佛教主要分佈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其主體信仰民族傣族與泰國主體民族泰族,老撾主體民族佬族,皆為泰老民族下的不同分支。傣族為跨境民族,除我國外,亦分佈居住於泰國、緬甸、老撾。除傣族外,我國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還有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等民族。
寺院亦稱精舍、伽藍、叢林。無論上座部亦或大眾部,寺院都是僧人起居生活,學習修行,信眾禮佛供奉,撫慰心靈的主要場所。同時,寺廟的建築、造像、裝飾,也是寺廟其所持宇宙觀、價值觀的展現。寺院壁畫作為一種宗教性視覺造型藝術,結合了建築的真實與繪畫的虛擬。同時,壁畫的題材與內容,也與宗教教理、宗教期望、甚至信眾喜好緊密相連。在我國上座部佛教寺院壁畫研究中,“活態”是常被提及的一種現象,其含義為相較其他宗教建築及大眾部佛教寺院中壁畫的持久,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壁畫大量處於一種常換常新的狀態。這一行為雖帶來了大量新材料,但也製造了諸多問題,如文物保護問題。而更重要的問題是這種“活態”創作的動機形成,及產生的結果。為什麼會有常換常新的動機,這種動機會帶來怎樣的創作結果,不斷更新的創作,又會對信眾產生怎麼的影響。一系列問題等待研究者弄清楚,搞明白。
本研究计划線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梳理中泰兩國傣族聚居區域內上座部佛教寺院壁畫分佈及存留狀況。然後通過分類學,將壁畫按地區進行時代排序。再按照風格、題材與出資類型分門歸類。隨後通過圖像分析,探究“活態”現象在不同區域的存在程度,以及風格題材的變化情況。在進行量化数据收集的同時,開展質化访谈,掌握一手資料,獲取“活態”現象產生的可能原因。最後結合量化與質化結果,提出未来控制、管理、疏導的可行辦法。最終為釐清上座部佛教壁畫藝術發展脈絡,探清“活態”現象原因,及切實可行保護文化遺產提供建議与方案。
二,文獻綜述
相較北傳大眾部與藏傳大眾部佛像藝術研究,南傳上座部佛教藝術研究數量較少,具體至壁畫研究更屈指可數。早期西方學者的壁畫研究主要在泰國開展,研究內容為壁畫的宗教符號性(Ferguson and Johannsen,1973),研究提及壁畫繪製年代分佈,但未提及“活態”現象。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學界開始關注雲南上座部佛寺的壁畫保存狀況。安佳(2015)指出,如今南傳壁畫本土樣式式微,多模仿境外壁畫,而“活態”問題的根源是價值觀。因為當地人不認為壁畫是文物,反而覺得陳舊,所以造成了“活態”現象的存在。因為壁畫是直接創造給觀賞者的,所以當觀者持有更新態度時,寺院管理者就很容易隨其心願。作者給出了多條對策與途徑,例如培養傳承人,發展自身傳統。但未討論觀者價值觀的來源與形成過程。趙琛(2016)指出,宗教信仰对傣族佛寺壁画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有着深遠影響。壁畫創作需要符合宗教思想的選擇,且注重形式造型、對應性、神聖性。郭巍(2018)指出,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在不同地區呈現不同風格造型。滇南地區佛寺壁畫呈現傣家痕跡,滇西则呈現与內地文化交融的現象。受傣族傳統文化,周邊国家文化及漢文化影響,雲南傣族地區壁画既有別泰缅地區的純宗教性,有着汉化痕迹;但又不同於中原地區佛寺壁画,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本土化特徵。 但作者未指出,不同文化的影響程度與方式是怎樣。安佳(2018)指出,“活態”被看作是延續。同時,南傳佛教與其生活、生產休戚相關。雖然作者一定程度擴充了早期研究,但並不實質推進。王艷琦(2021)發表了最新研究,在图文著作《湄公河次區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中,作者梳理了次區域范围内寺院壁画分佈,並指出:“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以“活態”存世並不斷延續。景洪、勐海、勐腊、芒市、瑞麗、以及瀾滄、孟連、景谷等縣有許多精美壁畫面臨年久失修和損壞問題,需要社會與政府的關注。”同時,作者指出,“南傳佛教除了佛本生故事外,大量反應現實生活,脫離了熟悉的內容和藝術形式,作品也難深入人心”。這是一個研究點,可以調研是否因為當地老百姓文化水平水平不高,所以只能理解貼近現實的東西,而因此出現壁畫“活態”現象。但作者並未深入,只是介紹了壁畫題材,並著重介紹:“ 同十六世紀歐洲哥特式教堂中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像一樣,都是利用形象化的藝術形式,對文化程度不高的,不能讀懂經書的普通老百姓進行宗教滲透。雲南南傳上座部佛教壁畫以其藝術化、像化的傳播方式對本土民眾和跨境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作用影響是全方位。”作者在這裡首次提出了跨境民族概念,但沒有探討像化傳播對本土民眾和跨境民族影響是否有區別,同時,本土民眾與跨境民族又對“活態”現象有怎樣的不同影響。是否存在接受度或反饋的區別。基於大量模糊及空白地帶的存在,以及客觀保護任務,作者希望探究“活態”現象存在的本質原因。
研究將從圖像志(Iconography)入手,先進行壁畫內容識別,然後運用圖像學(Iconoology)分析壁畫繪製新作作品的內容含義。同時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壁畫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區別與發展方式,並借助喬治·迪基(George Dickie)的藝術慣例理論(Institutuional Theory of Art),將關注重點從作品轉移至生產、傳播過程中,並涉及這些生產、傳播可能涉及到的社會關係。分析跨境民族受到多重文化信息影響後,可能發生的思想轉變與行為影響。在質化訪談中現象論(Phenomenology)是問題焦點,訪談將圍繞管理者的動機,信奉者的需求與反饋,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機制展開。
三,資料搜集方法及採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於建構主義(Constructvism),通過主觀論(Subjectvism)視角多方面搜集、分析、汇总資料。研究工作將從形式入手,完成壁画時間排序與風格分類後,分析所收集資料的內容與視覺特徵。然后展開語境分析,分析其文本内容、歷史背景及時代特徵。最後為心理分析,此部分將分為主持創作者與信奉觀賞者兩個板塊,分析兩組人群心理及相互間的影響機制。
前期資料收集階段將採取田野調查法,計畫走訪中泰兩國各五個縣府,調查各不少於四十所存在壁畫“活態”现象的寺院,每間寺院訪談兩位主持創作者與二至三位信奉觀賞者。每次訪談時間不少於八分鐘,所有訪談全程錄音,並在被訪人同意情況下錄像。泰國訪談將用泰語進行,訪談內容直接由泰語轉譯中文,再由中文轉譯泰文且內容吻合後方可使用。訪談人群將在可能情況下,竟可能覆蓋主要年齡層次,且保持性別、經濟收入、教育水平平衡。中國訪談將用中文、傣語或民族語言進行。使用傣語或民族語言進行的訪談需經兩次轉譯後方可使用。
資料收集完成後,分析過程為;不同區域相同歷史時代壁畫對比,同區域不同歷史時代壁畫對比,同時代同區域不同寺院壁畫對比。資料分析完成後,將製表統計,形成直觀有據的數字文字資料。訪談資料則將轉為文字,結合理論,分析其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經濟來源問題)、民族文化發展、宗教信仰、審美心裡變化,主觀繪製者與信仰觀賞者的相互影響機制。進而產生基於一手資料之上的研究結論。讓閱讀者理解壁畫作品的語境和環境。如產生的歷史條件,繪製者所處的歷史環境,作品產程的歷史時期,不同歷史故事對應的時代背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