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时空交错的回旋里,父、子与史诗的故事缓缓展开
No.1
门德尔松81岁的数学家父亲去旁听儿子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细读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奥德赛之旅”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亲。
《奥德赛》是英雄漂泊多年,历尽千辛万苦得以归乡的故事;也是稚子长大成人,在寻父过程中逐渐了解父亲的故事。《与父亲的奥德赛》则将《奥德赛》中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与现实的交叠中,两对父子相互映照。
时空交错的回旋里,父、子与史诗的故事缓缓展开。
湮没人群:中文书名很有意思,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若亦步亦趋直译成“一段奥德赛之旅: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与一段史诗”未免机械生硬,况且中文也不这么强调数量词。Odyssey蕴含的多种词性和词义,既是专有名词荷马史诗之一,也是漫长充满艰辛的返乡之旅,尚可形容从2001到马里奥的伟大冒险。“父与子的奥德赛”四平八稳,但显然“子与父的奥德赛”更贴合作者的语境和书写,惜汉语里父子远顺于子父,最后变成“与父亲的奥德赛”,看似省略主语“我/子”,这种缺失的在场必引起读者心中一声咯噔,就像作者本以按照时间逻辑洋洋洒洒写好初稿却依然找不到一个线头和出口把故事讲好,最后才悟出《奥德赛》就是这扇门。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奥德赛,旅程中,我们得以成长、理解、传承。
No.2
博尔赫斯是对略萨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本书系统收录了略萨在过去50年里针对博尔赫斯的访谈与评论文章。
Re:Re:Erised:乍看这两位大师真的不够“近似”,但正如略萨开篇所言,“这种兴趣和个性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会成为他“欣赏博尔赫斯才华的障碍”。这本小书中的文章、书评和讲稿似乎比采访更有“对谈”的感觉:根据访谈文字和略萨本人提及的采访感受,博尔赫斯现场对谈者的角色似乎更接近作家的抽象听众。听到地名他会突然回忆相关诗句,一个词能让他突然开始科普词源……他自己的世界,他的交流方式。略萨则是一位很棒的提问者和倾听者,如果说较早的访谈还略显中规中矩,第二篇则尽显他追随和引发受访者精彩回答的应变能力和真诚大胆。正如侯老师在译后记中所言,这些文字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对博尔赫斯文学作品的解析和解读上,而是更多体现在两位大师之间的‘对话’上,体现在两代拉美作家(而且是两代拉美作家中的代表人物)的‘交流’与‘传承’上”。
No.3
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过去的七十年里,这个女人对丈夫言听计从,而现在,她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度过余生……
伊夏🪀:很奇妙的书。“请你不要指责我的丈夫。” “我没有指责他。他尽己所能给了你最好的生活,只是他差点将你毁灭,仅此而已。”这本书甚至有很多种读法:只读第二部分,是女性的亲密关系反思手记;只读第三部分,有一种《利刃出鞘》的悬疑小说味道;如果你完整从第一部分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它真的层次太丰富了。我愿意说,一位成熟的女士永远没有“激情耗尽”的时候,哪怕面对爱的消失或面对死亡,她都不会真正无所作为。
No.4
韩国女作家金爱烂短篇小说集。书中人物大多面临绝境,却试图寻找渺茫的希望。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女性。
No.5
学者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围绕“情动、物质和当代性”三大主题的一次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
在中国当代理论书写中,汪民安是一位独特的写作者和思考者,他穿行于哲学、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场景之间的理论空地,游走于学术写作与理论随笔之间的中性地带,构建了一幕幕视觉化的理论屏幕,使我们置身于理论与现实交织的诗性空间。——董树宝(教授,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者)
No.6
贝托鲁奇评论文集,字里行间充满回响和暗示,行文简练而引人遐思,又像他的电影画面一般恣肆而生气蓬勃。
半夜没烟抽。:一位恣意的顽主,风轻云淡地说“我是艺术的孩子”。怀着子承父业的心态六岁开始写诗,然后,十五岁时,“哎,不写诗了,我要去干另一件事,我要拍电影。”再然后,就是我们看到的浓烈鲜明的贝托鲁奇。文字写得特别美,洋溢着丰沛的情感和一种张扬但并不讨厌的自我陶醉,几乎提供了一种沉浸式勾人体验。嗯,要去刷片了~
No.7
大卫·斯塔尔·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场地震摧毁了他的近千个鱼类标本。乔丹没有绝望,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
这本独特的书巧妙地赞颂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一切存在背后的神秘秩序。一本书创造的奇观。——《科克斯书评》
No.8
本书考察昆德拉十多部作品,阐明昆德拉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对其创作主题上的丰富内容和形式上的大胆创新进行了分析、揭示。
HelloAmy艾米:里卡尔从昆德拉作品《不朽》出发,通过对阿涅丝最后一个下午的行为的分析,来对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昆德拉的写作母题、作品地形、小说构成,以及我们该以何种方式阅读,包括昆德拉作品的最终指向等等。里卡尔的角度新颖,论述扎实,有理有据,其中能够看到她对昆德拉创作观的充分理解。当小说挣脱了人物、情节和环境,只服务于主题;当小说没有了主线与次线,变成了交织的密网;当虚构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相遇;当作为小说家的自我在作品中现身;当我们发现国家、边界、身份、生活、理想、爱情都是如此的脆弱、虚妄、摇摆和混沌;当我们终于开始怀疑真理,认清了它的相对性,也许我们就可以开始理解昆德拉的小说了。
No.9
本书尝试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构社会学整个学科的阐释图景。
咕咚来了:虽然是女性主义研究的著作,但该书并不局限于性别研究的主题,而是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并将两者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整体中进行考察。作者在批判男性主流社会学的基础上,综述女性主义者所发展的理论观点,并分专题讨论了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揭示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现实指导意义。该书是专业基础导论读本,但它不止步于陈述观点或描述问题,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方法,即将纯粹的理论批判和具体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学科反思中增进我们对经验现实的理解,从而让学科学习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生活以及所处的社会。
No.10
“瞭望员马克洛尔”的史诗人生,七部曲组成的英雄传奇。小说里的时间与人生像海浪一样奔涌往复,最后,七部曲叠错激荡成为壮观的个人史诗。
今天也要开心鸭:所谓的奇遇与厄运不过是茫茫大海中的浪花,虚无才是伴随着这位潦倒的瞭望员走向人生旅途终点的特质。作为讲述者的马克洛尔最后告诉我们,习惯了虚无的人生之后也很羡慕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情的人,这简直就是过去两个月我的心理写照。 在这个当口遇到马克洛尔刚刚好。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