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抑郁和轻生,看似系统的问题,其实根在父母
21世纪的社会,最不缺乏的就是物质,最缺的是精神,总记得当年初中政治背理论,物质第一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缺一不可。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离开了精神的物质生活是机械的,离开了物质的精神 生活是残酷的。
既然我们都进入了高科技的文明社会,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这是过去六十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孩子们想要什么玩具父母就满足,想要吃什么零食父母带着随便挑,这也是过去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的年代无法比拟的。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们总是这么想不开呢?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道真的是吃饱撑的吗?
还有很大比例的人说,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要不直接了解自己,我们以前咋这么皮实?谁不是天天挨板子,跪地板的?哪来的矫情?
是的,就是因为物质生活丰富了,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匹配上,从无意识的角度分析,人在欲望里会迷失了自己一个道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物质都是父母日益加班辛苦获得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没有温度的,错过了孩子需要父母给与温暖的时候,孩子的自卑无意识就会产生,精神上获得于来自亲子关系的关爱就缺乏,整个精神层面是有确实的。
想想,有多少背井离乡的人为了在城市打拼,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精神欲望就如同父母挣钱的欲望,渴望爱却不得,不恨父母就恨社会。城市里成长的孩子,父母一天能陪伴他的时间又有多少,孩子成长的时间错过了就错过了,空间不能换时间,孩子的成长不等你。
事实上,想自杀而且抑郁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和父母说出你们可以陪我吗。他们只能通过自我否定来获取父母的关注。甚至用极端的行为来表现自己求死的欲望。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90年代末的互联网高速发展,智能设备的迅速普及,人类的幼崽也随之进化,人不能倒施逆行,除非你解甲归田,否则你就要去适应社会的变化,同样,你不能让孩子与互联网隔绝,不能让孩子不知道智能设备的存在。所以,父母在适应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如何去看待。物极则必反,否极而泰来,任何事物平衡最好,这就说明家长完全禁止孩子上网,杜绝手机的使用,都是过犹而不及的行为,不可取,只会让孩子进入本能的对抗模式。还是得要落实到根上,让孩子知道如何使用高科技,如何思考新事物的利弊,家长就是孩子的拐杖而不是主宰者。
简言之,将孩子视为个体,同等对待,做父母的尚且还不能完全分辨互联网的真伪,何况孩子呢,所以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筑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可以跟你平等的对话,这样,不仅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能得到了满足,只有彼此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才能有沟渠去通,不然怎么进行沟和通呢?孩子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才会有被父母认同的感受,才会觉得父母是真的爱他们。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通常,90年代之前的父母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着自身的情结,有好多成年人,其实连自己都没有活明白,又怎么会好好地教育孩子活明白呢?这时候,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解读,这些有关生命的课程,就显的尤为重要。
现在的婚姻,存续状态各有千秋,真正相亲相爱的试问又有多少,真正能够给孩子温暖的家又有多少,有时候,孩子还只是用来维持婚姻的工具。在这样环境里的孩子,精神状况何想而知的糟糕,如果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有,那他们的成长里,就只能依赖外界,所以网络,游戏成了害死他们的元凶,其实就是替罪羊罢了。真正让他们生无可恋的是缺乏温暖的家庭,也许又有人说了,吃好的穿好的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心理的需求呢?孩子成长过程里除长身体,还有心智的成长,思维模式的建立,父母有想过吗?如果一个母亲总说自己的孩子,“你就是个废物,看看人家,你怎么这么蠢?”那他就会一直这么认为,“我真的是废物,我妈都这么说了,是我对不起他们”,又或者,母亲总是认为“自己命苦,怎么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和你爸离了?”父亲呢,“你连个孩子都教不好,还能干嘛?”;“怎么又考的这么差,赚钱给你交各种学费,你就这样报答老子。”
又有多少夫妻因为一个孩子而分道扬镳,孩子深受父母离异之苦,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罪的。他们即使陷入了生活的陷阱,也总想帮助父母。他们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心里充满了负罪感,变得忧郁甚至喜欢暴力或自虐
由此,孩子感受到的父母的总是消极的一面。所有这些内化为他的无意识,我真就是父母嘴里说的那样,然后,再遭受些外界的挫折,父母的不理解,那些看上去所谓的这么不经骂,不受教的小事情,就成了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真的需要父母理解他们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需要父母引导和帮助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真的不是放养就能让他们懂的生和死,爱和恨。如果父母不能理解他们,就需要别人帮他们,说出们的感受,共情他们,当他门的感受被说出来,他们也就通了,也也就有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