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麻省理工与波士顿
飓风伊恩来袭的那天学校停课,大雨中女儿拖着行李箱背着双肩包上了我的车。开出去聊起此行,她说:“其实麻省理工和耶鲁的招生官前些时候来过我们学校,我都去听了,但哈佛没来。” 我心想:哈佛果然是老大啊。
后来和妹妹电话里聊起,她说不奇怪,像她女儿高三时,南大和南师大都有人来学校宣讲,北大清华也是不来的,人家不怕你不报,最后招到的依然是各省高考前多少名。
开到波士顿,在昆西市(Quincy City)住下,第二天坐地铁红线进城,提早三十五分钟到。在我们前面也是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对接待处女士说:“We are rediculouly early...”女士笑道:“今天早上外面挺冷的,去里面坐吧,你们也不是来得最早的。”
哈佛的见面会在一个中型剧场,席位坐了三分之二。台上一位是招生官,哈佛毕业的白人女性,另两位是在读女生,一文一理,分别是西裔和白人。三位说话声音都不大,坐在后排的可能听不太清楚。
和其他几个学校不一样,哈佛招生官用PPT展示录取所考虑的几大因素,特意强调了leadership,领导才能。我想想也是,我当年的单位同事不少辞职读MBA,HBS只有一个,我的大学同学,在校时是学生会领导,申请哈佛时可能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外交官。
进入问答时间,一位看似华人的妈妈举手提问:“听说每个哈佛录取的高中生,都获得过一两个国家级大奖,是真的么?”女儿笑了,探过头来在我耳边轻声说:“典型的亚洲人问题。” 读计算机专业的白人女生笑着回答:“我可没有得过这样的大奖哦。” 招生官接着发言,澄清并无此事。
有位高中生接着问两位女生,当时申请过程中是什么让她们觉得自己有把握能申上哈佛, 西裔女生答道:“没有谁能说自己完全有把握上哈佛吧?”
见面会结束,访客们分成六组参观校园,我们的导游是位脸色红润、戴着四五个耳钉的女生,主修Political Science。在约翰·哈佛的铜像下向大家介绍历史,说摸了铜像锃亮的“金左脚”,会带来好运,众人纷纷走上前去。
一个小时参观结束,我问女儿,既然她不愿意去摸那金左脚博取好运,要不去哈佛食堂吃顿午饭。她说:“算了,我回学校还要吃一个月的食堂饭呢,而且感觉那女生说哈佛食堂不咋样。”我问她怎么听出来的,她说不是有家长问伙食如何,女生回答decent和they give us enough nutrition,都是委婉语啦,潜台词就是不咋样。
我带她来到不远处的唐人街。三年前小姑娘妈妈马拉松跑进3小时45分,超过波士顿达标线10分钟,马上订了几个月后波士顿的往返机票。没想到疫情来袭,赛事连续取消两年,不想浪费机票,正好疫苗及时推出,两人各打了两针后去玩了一趟。
我对小姑娘说:“既然你上次已经吃了波士顿地标美食,England clam chowder(新英格兰蛤蜊浓汤)和Boston lobster roll(波士顿龙虾卷),那我带你吃中式的对应食物,广东粥和葱姜双龙。”她笑问这样的午餐是不是太奢,我说:“你没有说要来新英格兰读寄宿高中,已经替我省了很多钱了。”
走进一家dim sum店,她问我dim sum的中文意思是什么。我告诉她,dim sum是由中文“点心”音译而来,有的意译成appetizer或者snack,也有借用西班牙语tapas,但都失去了原文的意蕴,中文这两个字的意思是“entertain the heart(养心),light up the heart(照亮心灵)”。
没想到一顿午饭吃下来,她最欣赏的是5美元一份的皮蛋廋肉粥,像见了酸笋鸡皮汤的贾宝玉一样,“痛喝了两碗”。边吃边聊,我说哈佛其实也不是什么都最强,像哈佛的计算机系全美前十都排不进。她问第一是谁,我笑道:就是你明天要去的学校!
第二天来到麻省理工,如果说哈佛还有校园的模样,MIT只是繁华大街边的一幢幢建筑物。我们提早半小时到达,走进MIT书店对面的一家店买咖啡,没想到是排队喝手冲名豆,等了十五分钟,喝不出和我在家自己做的有什么区别。
见面会开始前看到了女儿高中的一个印度男同学,我说MIT应该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第一,小姑娘答道:“也是我同学们心目中的第一。三周前招生官来的时候,坐得人头济济,大家的热情超乎我的想象,但最后能去也就几个吧。”
给大家讲解和答问的是位非裔女士,三点印象较深:一是本科生一共5000人不到,而研究生将近15000人,以至于有位家长提问,暗示麻省理工是不是不太注重本科教育;二是麻省理工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98000美元,而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大概是7万;三是所有大一新生都要修四门课,微积分、物理、化学和生物。
带领参观的是位酷酷的大四女生,个头不高,编着辫子,身穿露踝的牛仔裤和浅色防水外衣,双肩包上插着水瓶,主修工程,辅修计算机。走过一个搭建在三幢建筑物当中的高耸艺术品时,告诉大家这其实是有实际用途的,因为三幢建筑物造成的气流效应,刮大风的时候门都难以推开,于是同学们设计了这东西,以此来分散气流。当大家上下打量的时候,她又对大家说:造好后做测试,前后对比,发现一点用也没有!有时候即使你有世上最好的工程师也无济于事。
女儿对这女生颇有好感,走上去和人聊天,问她毕业后准备去哪里,她说会继续读博士。小姑娘又问想去哪里读,她答道:MIT,来了以后就觉得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不想去其他地方了。
杜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胸无大志的年轻人 (198人喜欢)
- 对一流的渴望 (189人喜欢)
- 吉井忍和上野千鹤子的“对话” (137人喜欢)
- 学问、成就和生活 (537人喜欢)
- 生活的可行性 (17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