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居 曾坂 (二)
山水文化居 曾坂(二)
曾坂村文化的一面是在我们午后到达这个千年古村落,穿过间余荷花的大片荷塘来到一处细细布置的曾氏家风家训馆所得到的第一印象。
这座徳化古民居前有荷塘后倚绿林,馆内布置得简约文雅。人物介绍吸引我,历代的曾氏先贤随图展一一道来,曾子作为孔子高足恪守忠恕之道,晋江北宋朝曾公亮一门四相,晋江古地“御辇”为南宋曾宣因誓死护卫幼帝,皇帝感其忠义而命名“御辇”“御赐桥”。
图解看得立马亲切起来。这个晋江“御辇”可是我年轻时每周由任教点要回外婆家必经的中心村庄。骑行的不平坦石板路“御赐桥”前后两侧有密布的店铺,带一点时兴小点或是合宜的小商品回外婆家也是常有的事。哈哈甚而记起御辇桥前“三省小学”坡下的一家店里我常会去那买旁氏买片仔癀面霜,那店里还卖些丝袜帽子之类的小物件卖的却是个人高马大的过于细腻的中年大叔。
一时明白过来,“三省小学”所在地为御辇曾氏族人居地,校名应取自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之意,从做事是否尽心,交友是否真诚,求知是否温故来深自警省。和我当年任教的学校属同一学区,白衣飘飘的九十年代也曾骑着自行车颠着石板路进“三省”听课,可那个就是看《静静的顿河》也越过战争场面只看爱情故事的年纪又怎会去关注平常事物背后的文化含义呢?也许从这个角度,我们要感谢时光感谢皱纹感谢阅历,让我们能在一幅楹联从书写至撰词品赏驻足良久。
文化的传承很久远,当有限的区域地理和历史的碎片贴合,一个个人物便鲜活起来。又看到一个兴趣点,说是蔡确的儿子曾避难在此曾坂村边的香林寺,那香林寺也一定要去走走。蔡确何许人也?那是某一日翻读到一首宋诗《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在读出满眼清凉之气时注意到这个作者居然是个晋江人。而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也被位极人臣一众北宋朝泉州籍官员给惊到了,曾公亮、吕惠卿、蔡确。只是林语堂笔下的带着丰沛情感的欣赏指向苏东坡,也会非黑即白的指向另一些人。我一样是苏东坡的粉,但在读不同人写的同一传记时,会获得自己个人的判断,而地理标识上的解读则更真切而感性。
扯远了,再回到曾坂这个溯本追源的展馆来。看布展时文字的阅读也挺享受,看这个乡宾的表述这一个“貌壮而古气,肃而温,不贪不苟”,那一个“为人谨𢡱端方,知足知耻,处世圆通”,虽廖廖数语,这些严守礼法的曾坂村民代表已跃然纸上。一楼以时间纬度来介绍曾氏族群,二楼的布馆则选出优秀代表曾子、曾公亮、曾国藩来一室室介绍。在这里“耕读传家”已写进宗族的血脉里。透过二楼三连窗框看到的群山环绕下的青山绿水村落,在我眼里有了不一样的意味,那是文化的光芒。
也确实,游走时发现了福州大学工艺美院在此驻点,那些现代的年轻的鲜活的工艺手作,那些伴随干年古樟、清澈涌泉、叠叠古屋的各色鲜花、雕塑应是美育文化与这座自然山水村落的相互给予。
游途的路总是写满期侍和遗憾,下一站又会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