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 | 动物体内清除霉菌毒素的机制是什么?
目前,霉菌毒素污染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霉菌毒素是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动物和农作物有不良影响,会导致疾病和经济损失。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三聚氰胺、泽雷酮、伏马菌素、震颤毒素和麦角生物碱是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真菌毒素。有些霉菌能产生一种以上的霉菌毒素,有些霉菌毒素由一种以上的真菌产生。通常在受污染的基质上能发现一种以上的霉菌毒素。

影响食品或饲料中真菌毒素存在的因素包括与可控制的储存有关的环境条件。其他外在因素如气候,或内在因素如真菌菌株的特异性、菌株变异和产毒特性的不稳定性等都较难控制。真菌毒素对人和动物有各种急性和慢性影响(特别是单胃),这取决于动物的种类和易感性。然而,反刍动物通常对真菌毒素的副作用更有抵抗力,这是因为瘤胃微生物群能够降解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的经济影响包括人类和动物生命的丧失、卫生保健和兽医护理费用的增加、牲畜生产的减少、受污染食品和饲料的处理以及为减轻霉菌毒素问题的严重性而在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投资。

人或动物的真菌中毒的特征是与食物或饲料有关,不具传染性、不可转移、不具传染性和除真菌以外的微生物无法追踪。临床症状通常在去除受污染的食物或饲料后消退。但对养殖行业来说,养殖动物的真菌中毒会引起呕吐、免疫力低下、采食量下降、降低生长性能等不良影响,影响养殖效益。如何防范霉菌毒素对养殖动物的侵害,已成为畜牧养殖行业的一大困境。
天然抗霉物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科学家Gareis就利用体外实验-肝脏循环灌注系统,模拟动物肝脏对霉菌毒素的清除作用。
如今,人们已经知道,体内霉菌毒素的清除存在两个阶段:
第一,呕吐毒素(DON)、T-2毒素以及蛇形毒素(DAS)等霉菌毒素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黄素的单加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氨基氧化酶和醇脱氢酶参与氧化反应,而还原反应则由环氧水解酶、醛还原酶或酮还原酶控制。哺乳动物的组织和体液中含有大量能够水解异种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酯酶和酰胺酶。
第二,之后形成的分子与主要的偶联酶,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胞质硫转移酶、甲基转移酶、氨基酰基转移酶、s-谷胱甘肽转移酶和n-乙酰转移酶等发生共轭反应,降低了霉菌毒素的毒性,增加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了它们在尿液(和牛奶)中的排泄,保护了动物。
而以上两个阶段的反应都需要在胆汁(胆汁酸)的环境中进行,胆汁酸独特的亲水、亲酯两性特质,将霉菌毒素与各种酶类糅合在一起。 没有胆汁酸环境,霉菌毒素的氧化、还原、水解以及共轭反应都将无法完成。
此外,需要从源头上控制霉菌毒素。开发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工具以改进种子生产、种植、收获和储存牧草和谷物,对减少食品和饲料的污染水平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