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得其反的“质检”
我翻译的两本书将在下个月出版,最近几周我一直在忙着看校样,做最后的改动。在审核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这些现象我以前也曾遇到过,但现在好像已经发展到了令人担忧的荒谬程度。
首先,编校人员似乎将词典视为了教条,以至于词典上没有词条或例词的词语好像都不能使用。这种做法显然是削足适履,本末倒置,因为词典不仅会有遗漏,而且显然无法囊括现实生活中用到的所有词汇。例如我在两本书里都用到了“卷发”这个词,但编校坚持要将其改为“鬈发”,就因为《现代汉语词典》里既没有“卷发”的词条,也没有“卷发”的例词,却收有“鬈发”这个例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没有听人用过“鬈发”(quánfa)这个词,而“卷发”这种说法却极为普遍。硬将其改为“鬈发”显然是脱离实际的错误做法,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尽管校对标准论坛上说“卷发”并没有错 (见以下两条有关讨论: http://www.jiaodui.org/bbs/read.php?tid=23627 http://www.jiaodui.org/bbs/read.php?tid=21769),结果也没用。另外还有将“划掉”改为“画掉”,尽管校对标准论坛上说“划掉”是校标( http://www.jiaodui.org/bbs/read.php?tid=20837 )。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以规范为名,不允许任何同义词的存在。例如我将英文中的 odds 译为“几率”,但编辑非得将其改为“概率”,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将“几率”解释为“概率的旧称”。用一位对此有同感的编辑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抹杀语言丰富性的做法,一种 linguistic dictatorship。”一点没错。这种铲除一切同义词的做法对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都有巨大的损害。
在语法上,现行标准将许多过去曾经在书本中反复出现的习惯用法全都当作语病对待。例如“来自于”被认为是错误用法,然而谷歌书籍搜索中有几十万个“来自于”的结果,而且在这篇发表在《现代语文》2016年第4期的文章中( https://www.fx361.cc/page/2016/0606/3269700.shtml ),作者认为“来自于”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而且认为“涉及到”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加以解释。还有“因为这个原因”“由于……缘故”等其他所谓的语病也都是应该完全可以接受的。用以上文章中的话来说:“语法应该适应语言,而不是要求语言适应语法。”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发现编辑们坚持做这些改动是因为他们害怕在质检抽查中遇到麻烦。为了避免在质检环节出现问题,编辑和校对人员似乎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牺牲译文质量。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倾向。这种做法显然有害无益,其结果与质检的目的恰好完全相反。可以想见,这些“规范”对原创文学的影响更大,无疑会严重束缚作家的创造力。我衷心希望对此有同感的作家、编辑和语言学家能够站出来说上两句,共同抵制这种不良倾向。
-
华南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03 14:52:34
-
Vesper必须运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0-15 19:50:58
-
cui bono? 转发了这篇日记
如果先帝们玩转这些教条,现在就没这个烦恼了——语言早死翘翘啦。 始皇帝粗暴直率,赢得烧书埋人的骂名,如果有点心机,严格规范语言也一样有奇效的......
2022-10-15 15:17:34 -
尘不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0-15 11:25:11
-
renardy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0-15 11:18:47
zzji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有引力之虹》误译浅析(62) (4人喜欢)
- 《万有引力之虹》误译浅析(61) (1人喜欢)
- 《万有引力之虹》误译浅析(60) (4人喜欢)
- 《万有引力之虹》误译浅析(59) (2人喜欢)
- 《万有引力之虹》误译浅析(58)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