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的立场/背景对比书籍的内容
前段时间对于要不要回原单位转做老师这件事,陆陆续续问了一些人的看法。其中对比很明显的是,从原单位离职的原同事,都持消极态度。而仍然在原单位工作的前同事,都持肯定意见。两方给出的理由也是详实且真诚的。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因为所处立场而给出虚假的意见,都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只是这些看法也是缘于所在立场“自然而然”产生的。
实际上,就一个工作而言,有人选择留下,有人选择离开, 必然是对自己而言东方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看重及考量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做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错。
说到谈恋爱,有时候人们总是纯感性地看待它,理性的部分较少。而工作时,却是理性大大大于感性。或许是因为工作的复杂度高于恋爱(虽然实际情况不然),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多,不是自己一个人能掌控的。
这些天在看《这样读书就够了》《樊登读书法》《高分读书法》这三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这三本书的作者背景是不一样的,《高分读书法》的作者是日本顶级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重在教人博览群书,以期考上东大。所以他写的读书方法必然侧重于读,将信息——>知识,力求融会贯通。而《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是一位成人教育家,其面向的学生对象必然很多是处于工作中的人,那么此时对他们最有用的读书方法就是学以致用,将书本的知识——>行动,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之前还看了一本日本企业家写的书《高效阅读法:最划算的自我投资》(本田直之著)也重点让读者学以致用,并说就算只实践书中一条有用的建议,那这本书就读得值了。脑子里装那么多知识根本没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了,才是真正的读书。从他的立场这话确实非常对。
《樊登读书法》的作者是讲书派的领军人物,他自然大力宣扬讲书的好处,也是发自内心的,他自己体会到了讲书的妙处,颇有心得,也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到这样一件对自身成长很有意义的事情中来。
每本书都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以及适合的受众,不仅仅是以读者年龄作为区分的。分龄书籍很好区分,但18岁以后的书籍区分却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特定背景是时代的发展,作者无法决定,受众却是作者需要稍加考虑的事情。就像种水稻,有品质好的像五常大米,也有品质普通的如籼米,不可能有一种米是通用的,认识到这一点,再看一些同类型的不同书籍,就会更加清晰明了。知道就同一个事情,作者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说法。可以在阅读中更客观地审视。也更能从书中获取真正对自己现阶段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