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易经(周易)中的格言以及爻辞编排形式
《周易》中有故事,《周易》中有诗歌,《周易》中还有格言。 我所谓格言,不是前人所谓义理教训。前儒以为《周易》是圣人设教之书,一字一画都有大道理存乎其中:不是教人进德,就是劝人悔过;不是说君子如何如何地好,就是说小人怎样怎样地坏。《彖传》、《象传》作者倡之,后儒从之,已经说了二千多年了。但我们看《周易》不过只是卜筮之辞,它大部分是记载了周民族还在奴隶时代的一些经历,一些生活。编著者的目的,也只是供人卜筮知所趋吉避凶而已,此外别无教训在。我所谓格言,是说他们从生活经验中发生的观念,从这观念所形成的至理名言;是哲学思想,而不是伦理教训。 动物尚能在屡次的错误试验中得到一种概念似的习惯,人是有思想的能观察的,他在种种经验中得到一种综合的观念是很自然的。这种观念形于言语就是格言。这类的格言,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口耳相传,以至书之竹帛。这种格言,很可以做他们生活的指导,正如后儒以孔孟之言行为模范一样。这类格言之传布,有如英雄故事那样的普遍为人所记诵。古书里所谓“先民有言”或“人之言曰”,就是这类口耳相传的格言。可惜我们的古先没有人把这类格言收集拢来做个总集,像古希伯来人之有《箴言书》(基督教《旧约书》中一部);若果有的话,这才是真正十足讲哲理的“经典”呢。 《周易》中有两节话可以算是格言: (1)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九三) (2)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六三) 这两节话跟别的卦、爻辞不同。别的是叙述事件,就是诗歌式的筮辞也是叙述事件的,但这两节却是写概念。第一节说的是变化循环的哲学,第二节说的是旅途结交的经验。 “无平不陂”,意思是说,平的亦会变陂,陂的亦会变平,即所谓“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的道理。 “无往不复”,意思是往而又复,复而又往,往复回旋,循环不绝之物理也。 这种变化循环的道理,多半是从自然界的现象观察出来的,如日月之升降,晦明之交代,晴雨之不时,冬夏之来往,许多许多的自然事物都是如此,所以他们体验出这种变化循环之理。这两句话就是表示出这个概念。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这两句话,是从行旅中经验出来的。“三”是一个奇数,是一个不好分配的数目。事情常常是这样的,两个人是亲亲密密的过着平和的生活,一有第三者侵入,就不免把两人的团结破坏了,不是引起纠纷,就是彼此猜忌。三角式的生活是牵强的,是不能专一的。所以三人行则损其一人,这两人才舒服。至于一个人呢,一个人在旅途间是很孤独的,不特没人帮忙,要找个人谈谈也没有,这是多么寂寞啊。一个人在寂寞无聊的时候是要寻求朋友的。所以“一人行则得其友”。 这两节话,是两种概念,不是筮辞。其所以收入《周易》中者,第二节是因为个“损”字故入损卦,第一节说的是否极泰来的道理。 六 卦名与卦爻辞之编纂 卦名有三种样式: (1)单词独立的——如“乾”、“坤”、“屯”、“蒙”、“小畜”、“大有”之类。 (2)连于他文的——如“履虎尾”,“否之匪人”,“同人于野”,“艮其背”是。“观”与“中孚”则为连文中之独立的。 (3)省称的——如“坎”,本为“习坎”,省称“坎”。(“无妄”,《象传》谓“物与无妄”,似亦因省称而有脱文。) 卦名与卦、爻辞之关系: (1)卦名与卦、爻辞意义上全有关系的——如师卦,卦名与卦辞爻辞完全是说师旅之事的;只有六五“田有禽利执言”句是说田猎,然古者田猎也是讲武习兵的,所以也可说是有关系。履卦,说的是践履行为之事;只有六三“武人为于大君”一句似乎不同,然而其意盖以为“武人”实现为大君的希望也。同人,说的都是战争。颐卦,说的是饮食之事。 (2)大部分言一事,只有小部分不同,然而与卦名也有意义的关连的——如复卦,都是说往而能“复”的,这往复是指行旅说,但上六末后附有一节讲“行师”而“大败”的,虽然大败,其意盖以为败而能“复”也,而“行旅”与“行师”却是两事。鼎卦,说的都是饮食之事,然而其中又说“得妾以其子”,也是因为与“鼎”有关系。归妹,说的是嫁娶之事,然而又说“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是从嫁女讲到她夫妇俩的生活;其中又说“征”说“幽人”,也当因归妹而连类及之的。旅卦,说的是商旅之事,然而又讲“射雉”,讲“丧牛于易”,这是因商旅而涉及一个“旅人”的故事。 (3)只小部分或一半与卦名的意义或字音有关连——如随,只有六二、六三、九四与“随”有意义之关连,余爻似无关。噬嗑,一半言噬,一半言刑狱。无妄六二、九四爻辞不言“无妄”,似与“无妄”无关。解,只九四、六五言“解”。姤,只上九一爻言“姤”。前人对于这些卦爻的解释,往往牵合附会,多所未通。 (4)卦中说的不是一事,因为卦名有数义,或以同字或以假借而聚拢在一块的——例如需卦,“需”或为“濡”之假借,如“需于沙”、“需于泥”、“需于郊”是;需又或为濡染濡溺之假借,如“需于酒食”是;又或为畏嬬之意,需上六所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当含此义。蛊,事也。凡“蛊”与“事”在一卦。“贲”,义或为奔,或为斑,或为豮。“过”,义或为过经,或为经过。“离”,义为离别,亦为罹。“壮”,义为壮强,亦为伤创。“明夷”有多义,或为明灭,或为鸣鴺,或为夷伤,或为地域方国名。“革”为改革,亦为皮革。“震”为雷震,亦为震惊。“艮”为很视,亦为艰难。此类颇多。这里告诉我们不能专执一义来做解释。 (5)卦名与卦、爻辞无关连的——如乾,乾卦据说是指“天”说的,然“乾”不训“天”,乾卦卦、爻辞亦不说天。坤为地、为顺,然坤卦卦、爻辞亦不言顺。小畜诸爻不言畜。夬,只言“夬夬”而不言“夬”。这些卦名与筮辞不关连的缘故,我们已很难知道编者的本意的所在了,虽然他当时或许是有意义的。 (6)渐卦是特别的一类,与上面五种都不同——“渐”,说的是鸿之渐,与所言之事没关连的,甚至简直不言事,只言鸿。“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等,不过是起兴诗歌式的话,与所言“小子厉有言”,“饮食衎衎”,及“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等有甚么相干呢?“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更是只从鸿想到它的羽,末尾只系个“吉”字,跟恒九二只曰“悔亡”,大壮九二只曰“贞吉”,解初六只曰“无咎”,萃九四只曰“大吉无咎”相类;或与乾初九“潜龙,勿用”,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上九“亢龙,有悔”,及贲上九“白贲,无咎”,离六二“黄离,元吉”相像而已。“渐”与渐卦卦、爻辞是没有关连的,虽然他用了个“渐”字来连贯了每条卦、爻辞。 以上这六种方式是卦名与卦、爻辞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及的有三件事: (甲)一卦中有意排列的词句,表列如下: 这些话,颇为明显的是《易》编著者的有意之作。他是以卦比拟于人或动物,下为趾,为尾,为足,上为首,为顶,为角。除上举四卦外,尚有遯初六曰“遯尾”,大壮初九曰“壮于趾”,夬初九曰“壮于前趾”,晋上九曰“晋其角”,姤上九曰“姤其角”,也是有意的安排。因为有这些话,所以《易》学家就起意推求爻位的关系以及八卦的取象来。实则这种安排也不一定,如解九四说“解而拇”;噬嗑初九曰“屦校灭趾”,而六二即曰“噬肤灭鼻”,上九又曰“何校灭耳”;贲初九曰“贲其趾”,六二又曰“贲其须(鬚)”;夬初九曰“壮于前趾”,而九三即曰“壮于頄”;鼎初六曰“鼎颠趾”,九三曰“鼎耳革”,九四又曰“鼎折足”,六五又曰“鼎黄耳”,都是很无定的。自然,要附会也未尝不可,汉儒要把八卦来包罗宇宙万象呢,还有甚么不可附会的。 (乙)两卦相同的句子,这些句子也有的是编著者有意安排。 (1)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小过六五) (2)拔茅茹,以其汇。(泰初九、否初六) (3)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损六五、益六二) (4)臀无肤,其行次且。(夬九四、姤九三) (5)王假有庙。(萃、涣) (6)孚乃利用禴。(萃六二、升九二) (7)眇能视,跛能履。(履六三、归妹初九、九二) (8)丰其蔀,日中见斗。(丰六二、九四) (9)有孚挛如。(小畜九五、中孚九五) (10)曳其轮,濡其尾。(既济初九、未济九二、初六) (11)濡其首。(既济上六、未济上九) (丙)句法相类的句子。 (1)潜龙勿用。(乾初九) 亢龙有悔。(乾上九) 鸣谦贞吉。(谦六二) 鸣豫凶。(豫初六) 白贲无咎。(贲上九) 黄离元吉。(离六二) 飞鸟以凶。(小过初六) (2)括囊,无咎无誉。(坤六四) 黄裳,元吉。(坤六五) 包蒙,吉。(蒙九二) 困蒙,吝。(蒙六四) 夬履,贞厉。(履九五) (3)童蒙,吉。(蒙六五) 栋桡,凶。(大过九三) 栋隆,吉。(大过九四) 井甃,无咎。(井六四) 鼎黄耳金铉,利贞。(鼎六五)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鼎上九) (4)或跃在渊,无咎。(乾九四)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上六)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否初六) 童牙之牿,元吉。(大畜六四) 豮豕之牙,吉。(大畜六五)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颐六四)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上六)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渐上九) 翰音登于天,贞凶。(中孚上九) 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未济) (5)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九二)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九五)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泰初九) 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上六) 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剥六五)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 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大过九五) 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渐初六) 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渐六二)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渐九三)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渐六四)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渐九五)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渐上九) 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小过上六) 以上把句法相类的带着一种所谓“象”的句子列举出来。这些话是从前《易》学家们所特别讲究的。他们从这些话说出许多“象”“位”的议论,真是精微博大,天衣无缝。但我却未敢相信那是周初人的思想;那时候他们只有六十四卦这样一幅图案。“象”“位”说到汉儒手上才讲究,正如图书说要到宋儒才有一样。这些话的根苗,是比兴的诗歌。我们不必对诗歌的比兴推求甚么大道理,至多说比是比拟而已,兴更不用去管它。
作者:李镜池《周易筮辞考》
易山先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你的大脑有防火墙吗? (3人喜欢)
- 文人算命与路边算命有何区别?
- 未来社会想赚钱靠什么? (2人喜欢)
- 人画的符,鬼能看懂吗?
- 生死之间(小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