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
10月,微微的凉风预示着这一年已经快要结束,近两个月里找工作的迷茫和坎坷勾起了无尽的怀旧与反思。趁着小长假回了一次老家,适逢降温,带着寒意的秋风加上绵绵的阴雨勾起了许多的回忆。走在老家小镇的路上,两三年前的美化工程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得繁茂,小河两岸的民居漆成白色的墙面,看上去竟然有了丝丝韵味。去了多年没有走过的有不少同学住过的小巷,已经有不少住户已经搬走,剩下的也是大门紧闭,没了当年孩子们窜来窜去的热闹。出人意料的是小巷里的房子看得出是有人定期打理过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人去楼空的荒凉。
翻到20年初被困在老家时写的一篇小镇青年的日记,仍然清晰的记得写的时候心中是一腔愤懑,一心只想远离小镇的社会网络。而两年的捶打后再回到小镇,愤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回忆却漫溢出来。贾樟柯说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然而我高中时候就离开了小镇,然后又到北方去读大学。这么多年在外,却只是今年以来,才有了那种获得故乡的感觉。
故乡似乎是随着对生活意义的感受的剧变而获得的。小学中学时,小镇里的年轻人纷纷到珠三角去谋生,背井离乡的感受相比并不好受,而给我们的影响是将离开家乡和工作谋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因而从中学起,我对生活唯一的目标是努力学习,为在一线城市飘荡做好准备。说是飘荡,是因为我从未想过在一线扎下根去。意识中,城市只是工作的地方;而家,永远只会指向那个小镇。
说来其实有些讽刺,大学生活中我的目标远比其他人来得现实,就是想要找到收入最大化的方法。这种功利的动机造成了浮躁和犹豫,使人难以下定决心将手中的筹码下到一个方向上。结果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收获依旧平平。再后来研究生时实验室的放养,导师研究方向的变化使得我在未知中摸索,那种毕业的压力至今都偶尔会窜出来。而付出了许多才得到的研究经验却无法用到工作中。
我想,大概是研究生时毕业的压力、上一段工作经历和找工作的坎坷使我获得了故乡。在之前的生活中,我潜意识里总是将痛苦和收获分开来看。就像上一辈南下打工的人们,打工无疑是痛苦的,而忍受过后,有一天他们可以回去安居下来。然而上一段工作中,工作地点在一个偏远的工业区中,每天早上起来坐班车到公司,晚上又坐班车回到公司的宿舍,休息时附近也找不到什么商业区。生活仿佛完全在公司之中,傍晚时坐在小房间中看远方厂房上的余晖,不禁会想这种生活算什么?仅仅是为了赚点工资吗?人生的下一步又会怎样走呢?睡不着时看小区里的灯火,可以感受到生活是一段过程,这段过程里无疑会不断遇到困难、经受考验,时而会有收获,时而空手而归。而好的生活是要做好调解,是让痛苦不影响自己正常的方向,是在劳累后自己可以找到慰藉。
有件有意思的事情是,不管互联网上的声音是怎样的,但是这些年来我的同学们实际上是在逃离北上广。互联网,物流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域能获取的物资已经没太大差别。对上一辈人来说,一线代表着许多的机会,而同学们说起来,除了去大厂以外,一线城市的意义也只是月薪多一两千元。岁月变化,有很多事情都变了。
我算是晚熟的,在慢了同学朋友很久后,我才明白该怎么去找到生活的快乐和平静,才想起已经很久没有仔细看看父母的面容,才意识到那些许久没有联系过的人的意义。我怀念起温带的春夏秋冬,哪怕暴热的夏天、湿冷的冬天和连绵的阴雨天,都和许多美好的记忆联系起来。而春秋的凉风和颜色鲜亮的植物更是让人怀念。之前看到一篇文章中说“人其实就是记忆和时间,这两样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吃喝拉撒睡,供养着躯体,让记忆和时间有落脚的地方。”我想我大概不久后也会回到湖北去,回到家乡去。记忆之所在,才能给人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