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的研究生生活之问(二)
研一研究生A问:学姐,你想好找什么工作了吗?
研二研究生B问:学姐,你有没有什么迷茫的时候?
研三研究生C问:毕业论文搞完了吗?什么时候才能毕业!
没有更新的日子,也都在好好生活哦。昨天和大家分享了研一学妹的困惑,今天分享一下和研二学妹的交流内容。
B:研一一年,我一直在寻找研究方向,一边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一边是导师给出的方向,师姐,你是如何来选择的呢?
最好的情况是两者兼顾。当然,很多人是在导师的课题组里工作,所以选题就跟着导师的课题方向一致。这种情况,你们组内都是这个研究方向的,有了问题大家可以一起研讨商量解决对策。比较难的地方是,你自己要找到创新点,就是在课题大方向内,区别于其他研究问题的内容。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的话,一是确定这个兴趣是否足以支撑你坚持完成这个研究进程,有可能发现更有兴趣的问题,你是否要根据兴趣首位的原则更换选题。其中花费的时间成本,是重要因素。二是要考虑自己能否把握这个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如果在导师不清楚的研究方向上做的话,遇到难题,导师的建议不一定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研一的时候,虽然上过很多课,对很多问题都产生过深挖的兴趣,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确定研究方向。在导师的课题组内,有所学习之后,觉得既然在这个方向下有了一定的基础,也不讨厌这个话题,那就可以继续做下去。
B:我现在在准备开题,你是如何确定研究问题的呢?
研究问题和研究题目不一样,你知道的吧?研究问题,一定是个问题。不管是什么方向,什么角度,一定是从问题出发,再有后面的对策建议。
我推荐你看这篇知乎哈哈哈,是我自己总结的。
B:师姐,你觉得我们做的研究有意义吗?
怎么说呢,你觉得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吗?不是杠精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意义,只是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罢了。
我也有段时间,觉得我们的研究毫无意义,感觉对教育事业没有任何的贡献。我相信每个学教育的人,都是有一些教育情怀的,不是那种我学了这个专业,只是为了能找工作。我们都想通过自己的付出,能够改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看到“课堂沉默”问题,这个问题在教育界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了。大学生来到教室里,除了不听课,别的什么都干。这是可以说的吧?你也认同吧?那大学教学的意义何在?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有问题、课程设置可能有问题、,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生涯特质都有差异,产生问题很常见。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也可以通过一些调查、实验来改变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意义,我们研究的意义。
前面说的比较理想化,就从现实来看,当然也是有意义。你的论文写出来,导师指导,这是他的工作;发到期刊,编辑审稿,这是他的工作;见刊出版,维持了杂志社的运行,还给更多环节上的劳动者产生了工作价值。这些都是意义啊。
B:导师找我干活,那些事情特别琐碎,对我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师姐,老师以前找过你吗,我能拒绝老师吗?
啊哦,没有任何帮助,言之过早了吧。研究生期间,我帮导师做了很多事情。当时的感觉是很烦的,因为除了导师布置工作,自己的课程、作业、读书等任务也很多。所以,一直处于一个忙碌的状态,实际上自己的学习时间远远不够。但是就现在来看,研究生阶段给老师干一些活,比如说写文献综述、写演讲稿做PPT、评项目比赛、跑报销等等,都使得自己在做事时更加细心,在时间规划方面更加严谨,写作方面得到了训练。
所以,我建议还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来决定。如果你太累的话,当然可以拒绝帮忙。但是如果没有影响你的休息时间,还是要多做一些事情,既是让自己成长,也是维持人际交往的过程。
B:师姐,我都研二了还没写出小论文,好焦虑怎么办?
研二有没有发小论文,要看专业和个人努力程度。有的专业,比如说我们教育学研究生里面,教育技术学是比较好出论文的,这个专业偏实证研究,有数据就可以构建模型。每次综合测评的时候,这些专业的学生,sci论文很多篇的大有人在。但是也有刚投稿没有录用论文的学生。
所以,不要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只需要按部就班,不浪费时间的学习和写作,总会有成果的。研一一年,你自己肯定对一些话题感兴趣,有一些自己想研究的内容,那就去写。即使没有做完或者做不下去了,你在这个过程中,学了一些新方法,了解了一些新知识,这些都是你的成长。
焦虑没必要的,又耗时又耗费精力,结果还是两手空空。不说了,这就赶紧看论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