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拾芳
如果把一幅艺术作品比作一朵盛开的花,那么色彩便是带给观者各种感受的必备要素。它可以是紫红色的、也可以是粉红色的、还可以是橙黄色的,与其它要素(线条、形状、空间、明暗)联合起来发挥作用,感动观者。色彩在绘画中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功能。色彩不同,画作的含义就会有所不同,观者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自然也会不同。
《艺术的色彩》一书从西方艺术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联系个体和整体,对色彩的职能与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探索出了色彩在西方艺术流派中的演变与发展过程,试图向读者揭示人类知觉行为与色彩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
关于色彩在西方绘画史上的发展与作用,可以从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追溯 :
色彩在画面上不仅可以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也可以利用对比创造空间的深度、画面的层次,表现造型的明暗。
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色彩不仅可以创造气氛和象征思想,也可以表现个人情感和感觉。画者可以通过有效的色彩组织达到纯视觉的表现,也可以将色彩自身的性质和作用发挥到极致,完成诗意的表达和精神的象征。
在呈现对大自然的感觉和在画布上自由发挥的两种绘画情境里,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有着不同的色彩主张。而在每一种色彩主张里,不同的画家又有着自己独到的一套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的方法。画家们不断地突破设色规律,建立新的规律,在新的规律里又隐藏着另一套规律。于是,你会发现,规律与规律之间,画家与画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原来,各种色彩主张都是相互影响和启发的。
在色彩规律的建立和发展中,有些风格和流派是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和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的,例如: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绘画的色彩通常以固有色为基础,强调色彩的明暗效果,与素描紧密结合,呈现对象的立体感。
由于绘画材料的限制,中世纪的大多数绘画作品色调优雅,明暗对比不太强烈。虽然能供画家们使用的颜料有限,但他们却会用丰富的素描秩序和层次来控制色彩。通过反复多次的油色罩染,画面会形成复杂的色层结构,色彩被表现得十分微妙 ,呈现出一种强烈真实的空间感。直到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的崛起,颜色的使用变得大胆丰富起来,混色与罩染技法的结合,大大增加了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和动感效果。光线变幻明显的自然风景与主体人物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空间明暗对比,整个画面显得非常富有生机。
这种色彩运用方法,既奠定了西方色彩空间的基础,也对后人产生了直接的启示。比如卡拉瓦乔就在此基础上,将复杂的色彩转换为明暗的对照,强调以色调主宰色彩,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产生十分浓郁、写实的戏剧效果。
在这之后,委拉斯凯兹、鲁本斯、格列柯、伦勃朗等古典主义大师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前两位的影响。再往后推,维米尔、普桑以及浪漫时期的德拉克罗瓦等又对前人色彩的安排和描绘进行了过渡和继承。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
之所以将这两个流派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联系太过紧密,前者对后者产生了绘画理念上的影响,同时在色彩运用上两者之间又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人们也往往会将两者混淆。
印象派一词最早来源于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当时的艺术界还不能太接受这种完全洗净古典色彩的作品,于是给这个以莫奈为代表的画家群体取了一个颇具讽刺的称呼——“印象派”。 印象派顾名思义,是指将眼睛对大自然捕捉到的瞬间或印象记录下来。画家以色彩关系呈现素描关系,不再细腻地刻画形体和质感,让色彩从形象中解放出来,焕发出光的明亮性质。对写实色彩而言,印象派以后逐渐形成了包含光源色、环境色、反光色的写生色彩系统。
在这之后,与印象派颇有渊源的高更、梵高和塞尚不满足色彩对客观表象的展现,继而转为对画面的和谐与精神情感的表达。
受到东方绘画工艺的影响,高更把色彩的和谐与平面性用近乎抽象的方式表现,展示出一种二维的性质,形成野性、神秘的原始气息。具有高度直觉性和独特个性的梵高,则是将未经调和的纯色用短而细密的笔触直接挥洒在画布上,诞生出奇异的色彩交响,宣泄出他对生活澎湃的激情。在高更和梵高这里,色彩充分发挥了本身的效应,它们是音乐性的,是具有暗示作用的,也是充满力量的。
与二者不同的是,塞尚的色彩风格是相对理性的。色块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展现了明暗在结构上的转折变化,通过成体结构和坚实空间的塑造,形成一个牢固的色彩框架。在这种有意而为之下,画面既显得严谨,又有抒情的意味。由此可见,他追求的不是色彩瞬间的表达,而是色彩在结构上的永恒展现。
感性表达与理性分析的两种思潮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色彩也通过这两条支流在艺术家们的手中欢腾表现。
野兽派、立体主义与构成主义
对于野兽派而言,色彩是绘画的灵魂。画面看似随意,但却带有一种对色彩冷暖、笔触、搭配等方面的探寻。
野兽派的头号代表马蒂斯对前辈塞尚很是推崇,他在塞尚的作品中领悟到了:色彩必须有一种结构,也必须建立一种平衡的色彩秩序,让它们之间和谐生动。性格沉静的马蒂斯选择用强烈生猛的颜色来表达他内心的狂热,每一次的颜色选择都是基于观察和感情以及经验而来。在他的手上,色彩的平面化组织与造型达到了高峰。
相比色彩,立体主义更注重形态与空间的解构,所以立体主义的色彩相对简略。在用色上,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也受到了野兽派马蒂斯的影响,比如在《镜子前的少女》中,毕加索就巧妙地利用了马蒂斯在高更那里学到的红色和铬黄,充分发挥装饰性。直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转而运用色层的交叠,比如以鲜艳的色面与黑色色线交错,形成纯粹平面化的效果。
与毕加索不同的是,来歇和马列维奇的色彩则要浓重鲜明许多,不注重轮廓,而是靠色彩的明暗变化塑造立体感,起到装饰的作用。正是这种在色彩音乐感和节奏感上的抽象试验,给康定斯基的构成主义提示了色彩进一步被探索的可能。
色彩独立之后,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这一点在科学家的研究里得到了证实。大提琴手康定斯基窥探到了色彩的音乐性语言,他认为色彩的主要效应是心理效应:不同的冷暖色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不同的色彩所适合的形状也是不同的。于是,他将点线面的抽象图形和色彩结合起来表现各种音乐性的动感和情绪,充满理性的色彩构成绘画,却体现出一种精致的美,给人视觉上的愉悦,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后来也得到了德国包豪斯的继承和发挥。
超现实主义
上世纪20年代欧洲兴起了一场被定义为“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的艺术运动。现实被质疑,非现实与梦境被表现,特别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这一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色彩为营造似真似幻的氛围而服务:其中,形而上画派的风格深受文艺复兴和象征主义的宏伟影响,色彩的应用和描绘依循传统,与素描联手,色调单纯低沉,渲染出一种空寂深远的梦境空间感。另一派的色彩表现则多与现代绘画有关,颜色被主观配置,铺展也更具平面性,色相对比和艳度对比明显,突现出视觉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力量。
由于人类对色彩的知觉非常复杂,千百年来,绘画色彩在微小中丰富地变化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断发掘色彩的可能性,为我们建造了一座绚丽灿烂的艺术花园。认识每一种颜色(流派)的花朵,认识每一种流派背后的色彩特点,或许对艺术创作者来说多少会受到一些启发,就此捡拾到一枝代表自己色彩的花朵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