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千年》:考古现场重现,打开尘封3000年的北京城记忆
在北京民间有不少俗语民谚,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其实无论是从考古学还是历史学的角度考察,这句民谚都不够准确,不能反映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真实情况。
北京是如何从北方边陲发展为全国首都的?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从地下之城破解北京前世今生的?《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由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编著,以数十年北京城市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积淀,以独到的视角和写作风格为底色,通过纪城、纪史、纪事、纪物、纪人的独特手法,展现了北京3000年建城史。

讲述北京发展史
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有3000多年,其间主要出现了3个都城级别的城址。一个是在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西周燕都,另一个是位于北京城区西南部的蓟城,后来发展成为唐幽州城、辽南京城和金中都城,前两个城都有3000多年的历史。第三个城就是元大都以及明清北京城,我们今天北京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从这个城发展过来的,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
1.西周燕都——董家林古城
西周燕都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故又称“董家林古城”。考古结论认为,董家林古城是西周燕国分封到北京地区建造的第一个都城,所以一般称之为“燕国始封都城”。

董家林古城遗址包括几方面内容:第一是残存城墙,北城墙保留较多,东城墙的北段和西城墙的北段也有遗迹。第二是在城内发掘出宫殿区和祭祀区遗址,在城外发现了排水沟遗址。第三,在城外东南区域的黄土坡村发现了大量的墓葬遗址,有300多座,级别分成高级、中级和平民级。在高级的墓葬中,发掘出不少陪葬品,种类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
这个城具体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燕国是在西周建立后不久就分封的,而西周建立的时间“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明确纪年,即公元前1046年。这个年份即便有一点误差,说北京建城的历史有3000年也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这是通过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
2.从蓟城到金中都
北京历史上除了董家林古城之外,其实三千多年以前还有一座古城,叫作蓟城。蓟城是北京城区最早出现的一座城,从文献的记载中可以推测,蓟城跟董家林的燕都大致是同时期营建的,应该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与董家林燕都不同的是,蓟城早期营建的历史只见于文献的记载,而没有考古资料印证。
蓟城建立后一直延续,起码从战国时期到秦汉,又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辽金,发展了一千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变化,第一就是名称发生了改变,唐朝以前叫“蓟城”,从唐开始叫“幽州城”,到辽代把这个城市作为陪都,于是改称“南京”,后长期叫“燕京”。到公元1153年(贞元元年),金朝把国都迁到燕京,名字改为“中都”。成吉思汗在攻下中都半个世纪后,定都北京,于是决定新建大都城。

3.从大都城到北京城
大都城是在平地通过规划修建起的一座新城。当时中都城的东北郊有一片很大的水域,“海子”,也就是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这片水域的上源是高粱河水系,水源比较充沛。另外,北海的琼华岛是一个制高点,岛上原有金朝皇帝的行宫——大宁宫,在此处建城还有“镇压”住前朝的用意。所以琼华岛就成为大都城规划的中心,以它和周边的水域而设计了大都城,北京的城址也由莲花河水系迁移到高梁河水系。

大都城是建在十分科学的基础之上的,首先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总体规划。在房屋和街道建造之前,先埋设全城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施工。
明朝北京城的主体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最终形成内城、皇城、宫城、外城四重方城。清代北京内外城垣没有进行大的修建工程,有所改建的是皇城和宫城。由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退出北京时放火焚烧了宫室,清定都北京后又一一重建,还增建了一些宫殿,并且有些改了名称。如明朝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依次改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建后的太和殿面阔由9间扩大到11间,进深5间,殿高35.05米,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殿堂。

总体来说,北京建城历史悠久,特别是近1000年以来,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城市的营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城墙、城门已很不完整,但保留的都城类型性遗迹、个体性遗迹还是比较丰富的。房山区的董家林村,3000多年前的燕都古城遗迹仍在;丰台区凤凰嘴村的土城遗址和玉林小区的水关遗址,体现了800多年前金中都城的气魄;元大都的城墙遗迹和西城区的妙应寺白塔,彰显了700多年前元大都城的辉煌。到明清北京城,留下了更丰富的遗迹,如宫殿如海的紫禁城、九坛八庙的皇家祭坛、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还有数不清的胡同、四合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显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典型的代表。
适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从考古发现讲述北京城市发展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记者黄加佳说:“考古是我们经常涉及的一个题材。国内著名的考古发掘,如殷墟、三星堆、满城汉墓等,我们之前全都写过。”但她坦言,之前所写的考古题材都发生在陕西、河南这种考古大省,很少涉及北京本地。与这些考古大省相比,北京考古的确不太显眼。曾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王武钰曾对她说,北京面积这么小的一块地方,考古发现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是非常难得的。

她说去年适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于是特别报道部决定聚焦北京本地的考古,从考古发现的角度讲述一下北京城市发展史。
“考古发掘非常专业,为了能跟考古学家们对上话,我们在采访前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先后阅读、参考了140多种著作和论文。”黄加佳说,其中,既包括专业性极强的考古发掘报告,也包括通俗易懂的大众普及作品。
考古既是寻找一座地下之城的本来面貌,又是在寻找一座地上之城的文明血脉。该书从考古发现的视角,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300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800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打开这本书,就找到了打开北京城市尘封记忆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