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往昔 岁月峥嵘
郫都区唐昌镇建制原为县,始于南朝宋孝建二年,唐仪风二年设名为唐昌县,后县名屡有变更,1958年划入郫县,由县降为镇。这里是西汉学者严君平、晚晴同盟会川西地区领导人杨靖中的出生、成长地,是明蜀王朱椿庶子崇宁王朱悦燇封邑地。这里有庄严肃穆的孔子庙,有阡陌纵横的民俗巷,有地方大族的栖息处,有回香远飘的风吹吹,还有热心质朴的老居民。
去年国庆节路过唐昌镇,文庙没有开门(也有可能是我误把后门当做了正门),只在旁边的崇宁公园闲逛一番,附近街道也冷冷清清,偌大的停车场,只有我一辆车,秋风扫落叶,好一派肃杀之景。今年10月16日,在经历了10余天的阴冷天气,成都竟再次艳阳高照,气温直逼28℃,恍如春季。趁此秋高气爽之日,再访唐昌,竟有意外之获,欣喜不已。从进入场镇的那一瞬间就感受到了车水马龙,晃悠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一年前的那个停车场。一年前的冷清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一、庄严肃穆的孔子庙
文庙规模不大,但胜在环境秀丽。文庙的主体殿宇只有大成殿和两旁的厢房,大成殿是清代雍正年间重建后保留下来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绿色的琉璃瓦,彰显了文庙的地位。大成殿前广场种植了两排各六株松柏,苍翠挺拔。殿内大梁上还留有重修时的题记——“进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特授成都府崇宁县知县黎承礼”“赐进士出身前署理崇宁县知县田广恩”“同知衔调署成都府崇宁县事特授安岳县知县陈鼎勋”“五品衔拣选知县特授崇宁县训导林祖皋”。2012年当地政府修复文庙,重塑了大成殿内的孔子、四配(子思、颜回、孟子、曾子)和十二哲塑像,重建了棂星门和万仞宫墙,修缮了泮池和月宫桥。泮池上横卧有三条拱形月宫桥,泮池里锦鲤在悠闲的游动,乌龟在懒洋洋的晒太阳,好不惬意。
泮池旁有一排垂柳,微风拂来、柳枝飘扬、落影荡漾、影影错错,好不美哉!泮池后是新建的棂星门,此处棂星门和泮池的位置仿佛弄错了,按照传统孔庙的规制,过了棂星门才应该有泮池。古时开科取士时,学子们过拱桥、穿戟门,到大成殿祭拜孔子,以求实现“朝为田野郎、夕登天子堂”的阶级跨越。如今科举考试虽早已废除,但八股文的遗流仍在继续。
在文庙的东侧是崇宁公园,相传这里曾是明崇宁王的御花园,公园里楼台流水、绿意满园,如今这里已是群众品茶棋牌、放松休憩的去处。
二、阡陌纵横的民俗巷
镇上有很多条阡陌纵横的民俗街,内有一些晚晴民居和民国公馆,主要集中在文昌宫巷、文椿巷,这里的巷子蜿蜒曲折,青砖墨瓦,给人营造出一步一景之美。
走进文昌宫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窄通道,两侧的墙上有唐昌的历史介绍,其中一侧的墙体中间部分有用玻璃罩保护着的老土墙。一位住在此处的阿姨正热情地为每一位游客反复介绍着唐昌的悠久历史,如数家珍。阿姨介绍了与唐昌有关的历史人物,首先是明崇宁王朱悦燇在此封王,其次是严君平在此出生、隐居,特意强调严乃扬雄之师,再次是杨靖中在此组织革命运动。阿姨无不骄傲地说唐昌曾经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建筑和街巷,如今周边地区退休老人还经常专程赶车来此买新鲜的蔬菜。巷里某民居内有一口井,相传为崇宁王的御井,原井口外开如梅花瓣,取名梅花井。此井目前仍然为该院居民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水源。
大椿巷里保留了大量的民国公馆和名人故居,有杨靖中故居、易象乾故居、赵公馆,这些公馆和故居连成一片,仿佛仍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巷子里还有不少火锅、麻辣烫,这里的麻辣烫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风吹吹,取自吃着麻辣烫、吹着自然风之意。我莫名地想起了一句电影台词“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此时已是下午2点,竟还有不少居民在吃风吹吹,这下午茶时间挺早呀。巷子里一棵大槐树旁的石凳上坐着三个高中生,在这个秋日的午后,一边闲聊打趣、一边探讨未来学业,又是一句电影台词“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三、地方大族的栖息处
镇上的街道旁有两处大家院落,分别是梁家大院、罗翰林住宅,遗憾的是都没有开放。梁家大院建于清咸丰年间,总体面积达4000平方米,共97间房屋,院坝6个,天井5个,是唐昌镇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价值最高的古建筑群。梁家大院外的街边有一家中餐馆,生意特别火爆,饭点时侯,餐桌从街上的人行道一直摆到了大院门口。罗翰林住宅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翰林学士罗锦文的住宅,民国初年尚存2000多平方米,分三进院落和一个后花园,宅门前重建了两根双斗桅杆。在古代考取了功名,可以在自家大门左右对称建造两根桅杆。每根桅杆上可以套斗,考中了举人,只能套一个斗,称为“单斗桅杆”,考中了进士,可以套二个斗,称为“双斗桅杆”。温江的陈家大院门前也有一对高大挺拔的双斗桅杆。
四、塔墓一体的长眠处
严君平,西汉学者。一生淡泊名利、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蜀中广记》和《高士传》称他“知天文,认星象,善占卜,通玄学”。在成都卖卜时,“日得百钱,即闭户下帘”,成都人民公园后的君平街,便以其命名为念。西汉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严君平回到离唐昌不远的横山隐居,为解决当地饮水困难,他在附近凿水井一眼,当地居民称“通汉井”。此后,他一直在横山教书传道,最出名的弟子乃扬雄是也。扬雄后来提出了“耕读”思想,成为了后世中国民间私塾学校和学生的重要宗旨,“耕读传家”如今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口号之一。
有研究者认为,严君平是中国最早的民办学校创始人,在郫县一带开辟有“读书台”。 严君平去世后葬于横山,因其“吾生亦乐,死亦乐”一语,横山又称“平乐山”。在隋唐年间,横山上修建有平乐寺用以祭祀严氏。
如今的严君平墓有一巨大的封土堆,墓冢前有一君平塔,塔高三层,墓园的四角还各有一塔,守卫着君平墓。当地居民在墓园塔前的空地上“打谷子”,平添了许多生机。
此次唐昌之行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穿梭在历史的街巷中,寻找那一份独特的寂静。离开唐昌前往三道堰,乡村公路的风景宛如宫崎骏的漫画,令人陶醉。在三道堰会友茶谈、桥牌娱乐、吃鱼撸串,不负这美好的秋日周末。
-
星星之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11 14: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