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有诚意,但只是一首抒情诗

电影《妈妈》诚意是足够的,但虎头蛇尾也是实在的。
一直看到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为这部电影没能激起强烈的反响而鸣不平,至此电影是应该得奖的,但接着看下去,几个场景过后,瞬间又觉得没得奖是理所当然的。其实电影是有荣获奖项——北京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老老”戏骨吴彦姝斩获殊荣。这是应该的。我其实更想提的是优秀电影或者优秀剧情,然而,难耐剧本层面实在有些个人情感化了。
优秀电影剧本像是一部运作精良的仪器,虽透露着感情,但更多的是理性构建和逻辑处理。《妈妈》败就败这方面。
先说说好的地方。
首先,两位老老戏骨的演技绝对是值得肯定且赞誉的。38年生人的吴彦姝和55年生人的奚美娟,在影片中饰演一对母女蒋玉芝和冯济真,戏里戏外皆符合年龄层次的设定。两人的演技相得益彰,互相辉映,尤其是诸多彰显演技的特写镜头,掘拔深度和高度。
且影片立意层面的巧妙之处在于,我们惯常思维多是子女照顾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并由此展开的故事。影片《妈妈》用了反思维逻辑,用年龄更大的老母亲来照顾年龄更小的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女儿。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将感情的投射达到最大化的效果,试想:老母亲且需要人照顾,何况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女儿!被照顾者反过来照顾需要被照顾的照顾者,层次明显就不一样了,有没有?反正我自己是被这句话给绕晕了。但层次肯定是有了。
影片因为主要人物就两个:女儿和母亲——有着家庭当中不同的身份,但影片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两个老人,一个满头银丝,一个鬓白苍苍,所以谁照顾谁倒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总归脱离不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互相依偎温存的两个老人,说准确一点,母女两人。两个角色相当于撑起了整部电影,为此,导演加入了一些高级元素,赋予角色人物的底色。

母女两人皆为教师,皆为高级知识分子。生活上,精简三餐,用的是精美瓷皿(其实我觉得朴素一点更好);环境上,庭院活色,满屋书香,鲜花绿植,盎然成趣;人物上,老母亲诙谐可爱,女儿慈悲婉雅,众多元素都令生活覆满了诗情画意之感。影片前半部分女儿照顾老母亲的时候,还有很多诗情满满的台词作为两人日常生活寻常的沟通表达,借此,导演赋予了影片相当程度的浪漫色彩。只可惜,当女儿得知自己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而后母亲反过来照顾女儿的影片后半部分,这种浪漫色彩却倏而消失了。
影片画面上灿烂明媚,构图亮丽,色彩搭配考究,仪式般聚餐,温暖橘黄的烛台光线等等,都是独属于女性导演的细腻情感的体现。

影片也不乏一些细节,在一些特写镜头下,比如女儿冯济真患病前忘记如何打开调味瓶的一时纠结,签名时涂改忘记名字,都是患病前的情绪铺垫。

表现手法上,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也加入超现实主义场景。冯济真病情恶化之后,一直处于梦境、现实和病情的三层交叠之中。她不停做梦,其中一个梦境的场景:浑浊的湖底,镜头晃过水草和游蛇,疾驰或放缓,一闪而过的光亮,象征着冯济真混乱的真实生活状态——杂芜难以清除。她乘舟浮荡于湖面,湖面飘满未装订书籍的书页,拾起,然后又使其飘散,她迷失于茫茫湖面。浸湿飘散的书页,象征着冯济真的学识和回忆——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正在一点点地丢失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漂浮于湖面,象征着她已然失去真实生活的支点,愈发地不能掌控自己。

不过也令人反思这种表达:其实书页不必整张,可以撕得更碎,更能体现阿尔兹海默症这种病的病症。应该是为了工整,也为得体,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影片结束后的处理。所以这种精致表达也是有局限的。体现精致感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
以及最重要的,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感情,足够令人动容。在影片前半部分,冯济真照料且包容顽皮可爱甚至有些刁蛮的老母亲的这份情感,内敛且深沉;后半部分,换老母亲照顾逐渐遗忘的女儿,更加体现了博大的母爱。一度令我眼眶湿润。但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冯济真病情恶化之后,也就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的观感也是急转直下,影片从一个回味无穷的开放式情节逐渐收缩为口袋式的结尾。

再说说不好的地方。
冯济真的病情恶化的很快,快到令人猝不及防。这本可以放缓,就像影片前半部分的叙述节奏那样,娓娓道来,填充细节,但没有放缓,而是加快,进度几乎一下子就跨越到冯济真病情恶化的阶段。这是双女主且占影片比重90%以上的一种弊端。因为没有分支,几乎没有其他角色人物(文琪饰演的周夏另说),二人转的故事需要“冲突”,需要节奏点,有些强行为之。明显可见导演和剪辑在影片布局上对于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还是稍显凌乱,不够圆融。
同时,影片后半部分,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冯济真,恶化发作的时候,仿佛进入了另一种人格里。她从一个处变不惊且温婉慈悲照顾老母亲的知识分子形象,变成了另一幅出奇疯癫、不停幻想、完全抽离开来的样子。此时,老母亲也是一样,忧心忡忡,愁眉难展,之前的顽皮可爱全然不见了。两人的这种跨越,简直判若两人。

我并非不了解阿尔兹海默症的症状,但影片用如此之大的反差实在叫人有些错愕,而且因为代入感,令观众陷入了揪心的同理心里,前一场景的温馨感动之情荡然无存,这也令影片在情感投射上,失去了连续性,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割裂感。它应该是曲线延展,而非点式跳跃。
这让人不由得疑惑:罹患这种疾病的人是否真的有这种巨大的落差?还是影片交代不够详尽?我保留这份怀疑,并且觉得有悖于一个人的生命的一以贯之性。
这点上,台湾的纪录片《被遗忘的时光》里,对于患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递进体现,则要详备细腻的多了。
但当我困惑时,影片后面还是给出了冯济真从温婉慈悲到出奇疯癫跨越式性情变化的解释:原来一切都跟冯济真死去的父亲有关。影片并没有交代具体情由,但通过疯癫状态下冯济真简单地几句口述,父亲的死与“文革”有关。冯济真那时年幼,不懂事,她没开门导致父亲投湖自杀。她可能是间接地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根本原因与她无关。并因此,作为对自我的惩罚,单身至今,单身至老,没有出嫁,没有子嗣。

但这只是解释了性情反差的所在,并不能解决影片叙述层面上的断裂之感。换句话说,它缺乏该有的细节。
影片还有一个“第三人物”,文琪饰演的周夏。周夏在冯济真照顾蒋玉芝的电影前半部分里,无论是公交车上的小偷还是入室的窃贼,戏份恰到好处,而作为一个小插曲形式的出现,对于表现冯济真的慈悲起到了重要的反衬作用。但影片后半部分,该蒋玉芝照顾冯济真的时候,因为细节的不足,周夏携崽的闯入,继而离开,显得十分突兀。而且手法处理上,本是四人共同生活,但影片切成鲜明的快节奏,镜头转换很快,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忙来忙去,加上活力的配乐,一笔略过的意思,不言自明。这种处理也是十分的粗糙。归根结底,还是二人转双女主的弊端。导演似乎想说,周夏这个人物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但又不太重要。这种矛盾的观感,其实还是本子问题。

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影片后半部分结尾部分,在于其浓重的抒情感。
影片后半部分,几乎全是抒情,连续的场景,都在表达两个老人的相依亲情,体现老母亲对女儿的关怀爱意。并且这个场景跟下一个场景,所表达的,太过日常,几乎没什么分别。它丧失了情节走向,脱离了影片该有的故事性。用文学来解释,电影的这部分表达,像是一首抒情诗,而不是小说故事。这就比较过分。毕竟它没有任何的推进,没有作为电影层面应该有的“冲突”。
结尾时的黑幕白字,两段话的劝诫,也是毫无必要——并非语言里的道理不重要,而是影片已经很直白了: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线,两个老人的故事——没必要更加直白。文字说出道理多此一举。仿佛别人不明白一样,其实我想说,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

这种表达,也是一种文学性思维,文学表达,并不是电影思维,电影表达。
影片的二人转双女主,在影片人物角色上比较单薄。二人转的特点在哪里?到底是二人转单线的故事?亦或是关注老人主题故事?还是关注患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特殊群体故事?不是特别清楚,又或者都是。都是的话,就需要导演功力足够的老道,足够的掌控力和情节分配。我觉得完全可以加入更多人物进来,比如养老院里面的其他老人,一个或者两个,又或者加一个邻居男性老人进来,形成层次加以构建。
这么看,影片的表达还是很单一的,抒情意味非常强烈,仅仅就是一首关于关爱老人的抒情诗。说不上是个故事,有些情节,但有头无尾,也不是小说,一部不是足够完美的影片。只是情感足够动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