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与汤圆
每次刷到抖音是德善呀许凯关于叶叶的视频更新,宋二水总是会想起他的外婆,那个一辈子吃斋念佛的外婆。
宋二水的外婆是小脚,外婆的那一辈裹小脚的不少。
宋二水外婆去世的那年是个冬天,大舅家二表哥结完婚没几个月,外婆就去世了。
那是冬天的一个雪夜,宋二水和妈妈上去去示范区医院拿了外婆胳膊骨折报告,二姨打电话过来说外婆想吃汤圆,宋二水专门挑了思念汤圆,似乎思念的汤圆比三全的好吃点,买的是黑芝麻馅的。
拿完报告,宋二水和妈妈乘车到了外婆家,回家的时候天空慢慢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40分钟的车程,慢慢的大雪将田里绿油油的小麦都盖住了,就像给小麦盖了一层棉花被一样,在瑞雪的覆盖下,冬小麦蛰伏着,得等到明年六月才能收割,小麦的生长期是如此之长,也如此之短,小麦从10月种下,要等来年6月才能收割,长达8个月的时间,而玉米6月下地10月就可以收获,漫长与短暂,幸福与痛苦,似乎都是比较而来,不是绝对的。
看着想着,车子已经到达了外婆家门口的县道,到站下车,拎着报告汤圆和买的零碎的东西,宋二水和妈妈走到了外婆家,外婆和碎舅住在一个宅基地,外公和大舅住在一个宅基地,两个宅基地在一起挨着。
拎着东西走进外婆那充满香气的房子,香气伴着烧炕燃烧的烟味,虽然房间是冷的,但炕还是很热,再加上用好棉花做的大被子,炕上的温度很好,二姨陪着外婆,说着话,讲的就是儿孙的事情,看起来很精神,宋二水的妈妈说要给煮汤圆,二姨说刚吃了,外婆也说不吃留着明天再吃。
外婆身体好着的时候,每天早晨5点起来就燃香点蜡磕头诵经,似乎从宋二水记事起,十几年如一日,很少间断,一天三次,而且外婆也秉承着过午不食的戒律,基本上下午3点吃完以后,晚餐也很少吃,也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
外婆是在苏武镇的清凉寺皈依的,去世时的遗照也穿的是袈裟的居士照片,清凉寺宋二水住过两次,一次是小时候外婆带宋二水妈妈和二姨去皈依住过,另外一次是外婆去世后去清凉寺超度,去烧纸住过。小时候的清凉寺清幽,寂静,可能是因为路不太好走所以去的人还是比较少,后面几年通往清凉寺的路修好了,是水泥路,寺庙除了大雄宝殿还在窑洞里,其余的全部搬进新盖的楼房里,从远处看不像寺庙,而是学校,宋二水的妈妈和二姨皈依的法名好像是宽字辈。
外婆的葬礼和三献进行的速度很快,不知道是因为礼仪忙着去打麻将还是天气太冷,反正仪式相比于苏武村的短了整整一个小时,40分钟就草草结束,但是因为是老人家,80多岁去世,也算是喜丧了,毕竟都有带红孝帽的了,下了雪的天气做一切事情都比天晴难了很多,还好先进了有挖掘机,在家放了七天后入葬,那天入葬,在外婆的坟头没有听见【百鸟朝凤】,不知道是会吹这首曲子的老唢呐师傅少了还是现在的唢呐师傅不敬业,反正坟头的祭拜仪式感觉也是草草结束。
因为外婆的皈依佛门,所以葬礼结束后去了清凉寺见了宋二水妈妈和二姨皈依的师傅,应该叫住院还是主持呢,这个不太懂,因为这里面皈依的全是女师傅和女居士,但是又不叫尼姑庵,在清凉寺烧纸结束,宋二水又跟着妈妈和二姨去了苏武镇城隍庙烧了纸钱,关于外婆的祭奠似乎就此结束,回家路上坟头上插的花圈,在风中摇曳,金箔纸发出的声响,一直在耳畔回荡,回荡。
苏武镇的城隍庙历史比较悠久,城隍庙的牌楼,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正中书写着“永固金汤”四个镏金大字,,意思就是城墙像金子浇铸的一样。古时候人们高筑城墙,四周河水环绕,以保证城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从周代起人们为了确保城内安全,就开始侍奉城隍神,据周礼记载,周天子所祭祀的八位神仙中第七位就是城隍神,一直延续到唐代更为兴盛,祭祀城隍神被列入国家祀典,苏武城隍庙等级特别高,庙内供奉的城隍神被唐太宗李世民御封为“辅德王”,城隍神端冕垂旒,以王者居之。 武功城隍庙是全国唯一一处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