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边界》-学习的快与慢
在提出论点之前,要先区分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使用过程”,一个叫做“建立关联”。
没有去解决困惑,而是以给出线索的方式回应学习者的恳求,这个不断给出线索的过程,就叫“使用过程”。例如,孩子可能会根据“使用”而去总结规律,类似“背下答案”,这样的长久下来,数学也会被当作是“一套流程”(刷题的方式极易产生这个问题),这样的孩子可能在课堂上表现很好,但在他们的脑子里,当被问到“数学是被用来做什么的?”答案会是“用来在数学课上和考试上赢得奖励的”。
而“建立关联”是在不给线索,允许犯错,在天马行空的基础上,获得非常多的可能性“答案”,尽管有些答案错的离谱,但是回答者在努力将“不懂的问题或困惑”与自己所知的所有知识产生关联,这个过程会打通求知者自己的思维通路,并在获得正确答案后,让自己整体的学习体系更加完善,也更能“自洽”(俗称吃透了,理解了)。
为什么这两个概念问题如此重要?是因为现在追求快速、简单、优异的情况实在太多,反而成为了教育的症结所在。而看似更佳的“建立关连”式学习,学习者是需要为了未来的利益而牺牲当前的表现的(因为在尝试找到通路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课堂答错和考试错误)。
我们总是不懂,“容忍错误可以创造最好的学习机会”,而是太怕犯错,太怕慢,太怕眼下就落于人后了,这些恐惧,其实是在毁掉未来的收益。
作者在灵长类实验中也发现到,在训练期间,获得的提示越多,猴子在训练的早期表现越好,而在测试日表现的越差。
不带提示的训练进展缓慢,充斥着错误与不顺,但这应该是我们以“学习”为目的的必经之路,而不是以“评估分数”为目的的短平快。
在已明确的,被验证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学习策略名单其实极短,可以确定有“测试”、“建立关联”、“间隔式学习”,可这三项无一例外不在证明着学习是一件“道阻且长”,进展缓慢,而且非常有可能在最开始表现不佳,而这些正是为了让人在之后表现得更好。
在这段论中,研究人员科内尔总结到,检索,就是生活之旅的全部。非常具有深意,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回归生活,过好人生,而脱离了学校之后,你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没有既定答案,更没什么老师来给你“线索”,你有的工具只有“探索、检索以及不断的犯错尝试”,如果你在学校中,通过多学科知识建立了自己的体系,那么你的工具会更光亮且锋利,也更快能够找到你人生的一些“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