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闻一武术训练课程,课程理论和训练项目
一,武术训练提高学习力
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John Ratey的研究发现,学习需要通过一个被称为“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动态机制来强化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当大脑需要接收信息时,这种需求自然就引发神经元之间的活动。神经元之间的活动越频繁,这种相互间的吸引力就变得越强烈,而信号的发出和传导就变得越容易。最初的活动是将现存于轴突中的谷氨酸盐输送并穿过突触间隙,与接收端的受体重新结合在一起。突触上信号接收端的电压在静止状态中变得越来越强,像磁铁一样吸引谷氨酸盐信号。如果连续不断地发送信号,就会激活神经元细胞核内的基因产生更多制造突触的原材料,而且正是有了这种“根基”的支撑,才使新信息有机会成为记忆。比如,你在学一个英语单词。当你第一次听到单词时,很多神经细胞被召集起来,相互之间传递着一个谷氨酸盐信号以形成一个新神经回路。假如你从此再也不使用这个单词,那么与之有关的突触间的吸引力自然会降低,信号也随之减弱。结果,你忘记了那个单词!一个令记忆研究者感到震惊的研究发现,让哥伦比亚大学的神经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奖。这个发现就是,不断重复激活或者练习,会让突触自发肿胀,建更强的联系。一个神经细胞就像一棵树,突触就是生长的分支,而最终树干会长出新的分支,即会有更多的突触进一步巩固相互间的联系。这些变化是突触性( synaptic plasticity)这一细胞适应机制的一种表观形式,而BDNF则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很早以前,研究者发现往皮氏培养皿内的神经细胞上撒些BDNF,细胞就会自发生成新的分支,学习需要相同的构造性成长,这也促使我们把BDNF视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BDNF还与突触上的受体结合,释放离子流,增加电压后迅速扩大信号强度。另外,BDNF可以激活神经细胞内的基因,制造更多的BDNF以及建立突触所需的血清素和蛋白质。BDNF不但是交通指挥员,还是公路设计师。总之,BDNF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功能促使它们生长,同时巩固和抵御其细胞死亡的自然进程。所以John Ratey总结说:BDNF是思想、情感和运动之间至关重要的生物学纽带。
当我们在做武术这项复杂运动时,我们同时也在锻炼与一整套人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区域,习武能促使大脑发出的信号沿着相同的神经细胞网络传导,巩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武术对抗训练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必须全情投入到这项运动,决不允许像跑步、游泳那样一边运动一边心理想别的事情,武术运动会调动起注意力的每个环节,让人全神贯注。所以武术训练比跑步、游泳更加能实现脑细胞的可塑性,可以提高神经递质的水平。科学已经证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会随着体育训练时间的增加而增加。BDNF是“脑细胞的肥料”,BDNF可以激活神经细胞内的基因,制造更多的BDNF以及建立突触所需的血清素和蛋白质。BDNF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功能,可以促使神经细胞生长,同时巩固和抵御脑细胞死亡的自然进程。BDNF不仅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很重要,而且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发出新的分支,也很重要。BDNF是制造新细胞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复杂的武术运动可以提高BDNF的水平。BDNF聚集在突触附近的储备库中,随着血液的泵出而被释放出来,运动的同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这些因子和BDNF共同发挥作用,为学习的分子机器做好准备,尤其在运动的时候,大脑内部也会产生这些因子来促进干细胞分化。
二,武术训练塑造坚毅品质
影响成功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天赋、家庭背景这些个人难以左右的因素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向、一个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就可获得改变的方向,那就是培养坚毅的品质。并且,坚毅的品质的作用比天赋等因素更加重要。《坚毅》的作者Angela Duckworth,是美国第二代华裔,她从2007年开始对“坚毅”这一品质进行研究,在采访了诸多商业精英、艺术家、教育家、运动员及军事家的基础上,得出了“坚毅”的理论。也因为这个重大发现,让她在2013年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同年,她进行了名为“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的TED演讲,获得了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视频点击量已超千万余次。在《坚毅》中,Angela Duckworth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坚毅指数。坚毅的人都经历过刻意训练。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专门研究人们如何获得世界级技能。他研究了很多世界级专家,比如奥林匹克运动员、国际象棋大师、著名钢琴家、职业高尔夫球手等等。他发现,要达到精英水平的专业能力,需要积累10年的训练,但这个训练并非普训练,而是要刻意的训练。什么是刻意训练呢?比方说很多人也做运动训练,但他们只是偶尔训练,每次30分钟,很可能过去了一年,他们的各项体能一点都没提高。这类没有设置具体目标的训练就不是刻意训练。刻意训练需要你专注于某个具体的弱点,然后,通过全神贯注地投入和努力,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同时还要如饥似渴地寻求外界的反馈,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再进行针对性地修正。有人可能会说,刻意练习的方法虽好,但过程太痛苦了。对此 Angela Duckworth 思提出应该让刻意训练成为一种习惯!你需要找到你做刻意训练最舒服的时间和地点。找到以后,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刻意训练。当你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训练的习惯时,你自然就会坚持下去。
刻意的武术训练塑造坚毅品质,有没有更具体的科学依据呢?有。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Eric Hagerman研究发现,刻意训练或强制训练,在脑神经科学的机制上实际上是承受压力的过程。如何理解压力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呢?他说只要记住它的生物学定义即可。压力是身体平衡状态的一个威胁,是一种对反应的考验,一种对适应的要求。在大脑中,任何引起细胞活动的事情都是一种压力形式。对一个发送信号的神经元来说,它需要能量,而且燃烧能量的过程还会在细胞上产生破损和裂缝。压力感是一种我们对大脑细胞承受压力的情绪回应。你很可能认为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是什么有压力的事它不会令你感到有压力,但从生物学角度讲,它绝对会令你感到压力。尽管它无法和失业相比,但实际上:这两件事都能激活身体和大脑中相同的神经传导部位。站起来这个动作激活了协调运动所需的神经元;担心失业则引发了大量的活动,因为情感是许多神经元相互间传递信号的产物。同样,学习英语、初次会晤、锻炼肌肉都会对你的大脑产生要求,这一切都是压力的形式。就大脑而言,压力就是压力,只是程度各有轻重而已,压力是必需的,没有好坏。身体和大脑对压力的反应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尤其是个体的遗传背景和个人的历练。如今,生物学进化和社会学进化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虽然我们不必为躲避狮子而奔跑,但我们也摆脱不了奔跑的天性。“战斗或逃跑”( fight-flight-or-)反应并非全都发生在会议室里。如果工作中感受到压力,你是抽老板耳光还是转身离开呢?诀窍在于你如何反应。你选择处理压力的方式不仅能改变你的感觉,还能改变你的大脑。如果你只是被动反应或完全走投无路,那么压力可以变成危害。像大多数精神问题一样,慢性压力是由于大脑被同一种情绪模式支配,通常以悲观、恐惧或回避为特征。而积极应对压力可以让你跳出这个地带。
刻意训练不仅控制着情感上和生理上的压力感觉,还在细胞水平上起作用。如果训练本身也是一种压力形式,那它是如何实现的一点的呢?虽然刻意的训练引发大脑活动所产生的分子副产品可以损伤细胞,但是修复机制会为即将到来的挑战留下更强壮的细胞。神经细胞就像肌肉一样被细分和逐步增加压力使它们更有适应力。刻意的武术训练就是这样促使身体和大脑来适应的。压力和恢复——这是生物学的基本模式,它会产生巨大的,有时甚至是惊人的结果。
三,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设计训练项目和强度、频率,并且针对现在学生学习繁重,时间较少的情况,把项目简化到效率最高但不要求训练种类全面。本课程最具特殊的是科学的运动护理。科学的训练后期护理是确保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训练前的理论讲解和心里疏导是训练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每周一期的护理课(也包含心理疏导课程),是至关重要的,训练护理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不同,分别制定对应方案,让学生自己学会护理,让学生相互协助护理。运动心里疏导也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分别进行。所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确保训练效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将精致、科学、先进的训练顺利进行。
课程原则:运动项目、强度和频率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进行设定,因人而异,运动护理指导也个性化安排。
运动过程是建立新的生理机制的过程,运动是促进细胞自我损坏自我生长的过程,没有这个认识就无法了解到训练对儿童、少年、成人、老年人的具体作用机制。因此运动心理疏导,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常识、科学常识,从而接纳运动的挑战,实现自我塑造的主动状态。

四,选择传统武术运动,是为了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因为武术项目不只是搏击,训练项目多种多样。武术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已经融合了佛学、中医、兵法、儒家、道家的内涵,包容吸纳性如此之强的武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武术课程会融入这些与之交汇的文化。所以学武术的本质是学文化,是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