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丨John Cooper《假设的必然性与自然目的论》论文选译兼摘要
Hypothetical necessity and natural teleology
John.M.Cooper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古希腊荣誉课程参考用 】
22.10.19
Intro. 1-2
·假设的必然性的通常意谓:假设一个事物,而后有另一物必然随之而出现,而这个假设是否本身成立并非必然。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意谓却是:假设的必然性之所以成为必然,是相对于一个被假定、被设想要去完成的目标而言的。【1】
·注1:亚里士多德仅仅在自然进程与自然现象中将假设的必然性作为一个在哲学上重要的特殊的必然性;
·注2:亚里士多德在描述构成了“假设的必然性”的假设时,总是用将来时(if this is to be);这不是要描述任何潜在或可能的结果,而是作为各种目的的结果;
→Cooper随即继续论述,如果事物将要去是,那么一切发生的事物都会有其条件;
→亚氏对假设必然性的意谓仅仅是:这种必然性的结果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因此风无目的地/偶然地吹我的窗户就不是假设的必然性,而是出于偶然);
→结果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在当某物被当作目标而被追求时,有理由去设想它会被实现;亚氏的假设必然性并非意指构成事物原因的必要条件本身的必然性。
·因此,此处的假设必然性总是某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方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e.g.锯子和斧子目的在于切东西,而切东西的必要条件是东西足够硬,而在亚氏的时代足够硬的只有铁或铜;因此为了制作斧子锯子就必须要有铁或铜)
·这种必然性同样适用于自然的构成,因为亚氏认为自然(尤其是生物自然)是为了一个目的而变动的。
·追问自然目的时,同样要去追问为了展明事物自身本质特征而应当被实现的自然(physical)条件(为了……,就必须有……)【2】
Part I, 2-11
·第一个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目的普遍存在,以及他认为这些目的究竟是什么?
·目的(hou heneka)与善的联系:目的是造成某种东西存在的善者;
·注4:善与目的的一致性源于以《斐多》为代表的柏拉图哲学,并出现在《物理学》、《欧德谟伦理学》、《政治学》之中;这是理解亚氏自然目的论的关键;Andrew Woodfield:亚氏目的论的所有解释都在强调,某物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是善的。
·亚氏为此进行多次论证:
e.g. 有目的的制作过程向自然进程的类比与类推(物理学2.8, 199a8-30,并非核心论证方式)
→Cooper超越了这种有争议的论证模式(比如Philoponus对亚氏的反驳),并聚焦于两条直接从自然理论出发的思想线索:(1)自然目的论;(2)假设的必然性。【3】
(1)自然目的论
·《物理学》2.1 区分了质料自然与形式自然,其中采用形式自然的解释具有目的论特征(形式决定了事物生成的特定方式)
→亚氏认为除了质料-非目的论层面以外,这种作为形式的事实与原则的第二层级同样存在的根据在何处?
22.10.20
·亚氏主张形式自然的理论预设:整个世界体系【包括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与世界秩序都是永恒的;然而这并不直接意味着经验世界会一直保持其现在的面貌与规律性【4】,
那种被认为是永恒的现成秩序是否是确证的,这是存疑的;但是亚氏依旧认为世界存在着万物都依赖于其上的永恒结构;
·注7:动植物形式的永恒性确保了分化与繁衍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本身也意味着一种重要的善(《论动物的生成》742b17-743a1);
动植物自身由于作为个体的衰老而需要持续的补充,因此亚氏诉诸一种“类的永恒性”(always a genos of human beings, of animals and of plants);
→亚氏在对德谟克利特的论述中强调,如果一个东西是永恒的,那么它必须有自身的充足理由;这是因为无限者没有起源/本原,而为了解释一个事物就必须找到一个本原。
·亚氏自身对永恒的定义则是:某种秩序的永恒存在以及一直(always)发生,或者极少有例外的情形出现;
→因此他并非强调,当一个动物产生时,这就是它一直发生的方式;而是说,他始终坚持一种范畴上的联结,一种【或许带有经验或然性、常识性的】大多数的情况,而不将极个别的偶然状况考量在内;他也不承认动物的产生只是在宇宙之存在中一个特定的偶然时期的特殊过程,尽管事实常常如此。
·亚氏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自我持存着的系统,其中具有一种内在的倾向去从根本上维持自然物的分布结构,以及同一种使得动植物各得其所的平衡。【5】
·对于自然的观察表明,似乎自然一直都在以一种平衡的、有秩序的方式进行运转,而并没有什么外在的不和谐能够摧毁或消解现存的秩序;似乎在这些方面,是没有变化能够被预测到的;而既然未来不会变化,那么过去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依据同一种原则(pari passu)应该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自然永恒性的依据。
·有生者的类是自然世界的永恒组成部分。
自然是客体的的复合,每一种动植物的内在部分都有相互的协同运作,以保证特定形式得以成为可能;然而这种运作可能并没有那么相互耦合;
e.g. 恩培多克勒对于怪物的论述:“偶然的组合”(chance collocation);世界的和谐、适应与秩序仅仅是一种例外;背后并无确定规则,有的只是基于偶然组合的不断扩展→这种意义上的生物的永恒性与亚里士多德的意谓是不同的。
→亚氏对于生物的永恒性理解,是一种高度自适、运作良好的生命形式的永恒性【6】;类的持存即意味着一套被经济而高效地组织的善的事物的持存,它们在环境中实现着自身的善。
© 本文版权归 Philosofak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Solinus Gnaeus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1 21:44:18
-
Τέλος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13 16:33:02
-
Philosofak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02 15: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