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And Death
Life and death are two phases of a continuum. 忙忙碌碌的一个多月的生活在今天稍微暂停了一会儿。今天一大早,斜对门邻居家的叔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而我呢,作为除过婶婶(死者的妻子)之外见证他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的“第一目击者”,也有一种“”难以名状”和“难以诉说”的情绪,不知道是否有些“遗憾”,毕竟自己亲手用剪刀剪下了他缠在自己脖子上的绳子,将他从他家的人字梯上放下来了,凭自己的直觉感受到了他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也就没有用手指试探他还有没有呼吸,只是很淡定有很费力的让婶婶和我一起把他抬到他的躺椅上躺着。很遗憾,慌乱的婶婶的.眼泪和哭声并没有唤醒他的爱人。Life is short and fragile. 人生苦短,人们有时候可能无法左右生死,但有人的确试图选择了自己“死”的方式。记得曾经不知道在哪一部电视剧中看到一个情节:一位男医生安慰一个正在病床上哭泣的身患癌症的年轻女病人,他对女患者说:“畏惧死亡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是的,的确是这样的。然而,可能人们有时候畏惧的并不是“死亡”这件事情本身,而是畏惧的是“人生告别的方式”:“痛苦的、不能体面的”告别,尤其是对于那些最后身患“绝症”的人。或许,这位邻居叔叔就是想选择一种“体面的、减少痛苦”的告别方式。再flashback(闪回)到今天早上的情景:我早上一大早做完核酸检测,就在外面开始忙碌最近的那些“琐事”,大概九点多左右的时候,对门邻居家的婶婶神情慌乱的从她家大门跑出来喊我的名字让我赶紧快来。虽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却赶紧放下手中的工具,急忙的跑到她家里去,赶着婶婶上到了她们家的二楼,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一幕:叔叔把自己用绳子掉在他家的人字梯中间自缢!我让慌乱的婶婶赶紧把剪刀拿过来,让她扶着他的身体,我用剪刀剪断了他脖子上的绳子,顺势和婶婶将他坠落的身体扶住,我让婶婶和我将他的身体抬到不远处的躺椅上暂时给躺着放着。抬得过程中,我感到了他的躯体的僵硬和沉重,直觉已经告诉我他可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于是,也就没有用手指试探他还有没有呼吸和心跳。只是,让慌乱的婶婶不要在哭泣了,赶紧让给她的儿子和女儿打电话让他们赶紧往回走,心里闪现了一下是否要打120急救,随后,这个念头瞬间就被自己否定了,因为自己也从邻居们的口中听说了,叔叔几个月前虽然做了手术的病情恶化严重,医生已经给他的家属说了让准备“后事”。随后,我老爸见我到婶婶家没有出去,也赶紧进来上了二楼,他用手触摸了叔叔的胸口,说已经没有了心跳,我们三个人说得赶紧把他抬到楼下的床上去。说实话,大概是人生当中第二次抬失去生命体征的人的躯体,但是上次是一个门中亲戚入殓的时候很多人抬,感觉不到沉重,这次只有这样两三个人抬,明显感觉到了“失去生命体征的人”的躯壳的沉重和僵硬,可能这正是应了一句台词:you will see what life is worth when everything is gone。叔叔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我们县里的一个遥远的山区小山村,我不知道他是那一年移居到我们村成为“移民户”。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他就一直生活在我们村里。可以说,他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老黄牛的精神”,村里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勤劳、踏实、本分,身上又有一种“倔”劲,由于他干活卖力、认真。从来都不是那种“偷懒、耍奸”的人,方圆几十里村镇的人都喜欢找到给他们家干一些活儿。然而,世间好像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靠出卖苦力的人大多都是过着清贫的一生,或许这又是他自己的个人命运?他最终选择的死亡方式或许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宿命”吗?因为30多年前的1988年我们村遇上的那场大的暴雨洪涝灾害将他的房子冲毁,又因为家庭内部的矛盾琐事就“想不开”过一次,将自己“自挂梧桐枝”,幸亏被人发现的早,将他从自家的梧桐树上的绳子砍断,虽然,树很高,但他“福大命大”,逃过一劫,又多活了30多年。但谁又能料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命运多舛”,他又因为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一生勤劳朴实,辛辛苦苦维持生活、养育了三个子女。就在半年前一次在工地的时候摔了一下,之后感觉胸部疼痛,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癌”。三四个月前,在西安的唐都医院做了手术, 看到他之前仅仅“养息”了一两个多月之后,就因为“勤劳、闲不住”的本性,下地干了一些农活,我还很乐观的误以为他术后恢复的很好,直到国庆节前后从邻居哪里得知他病情恶化,但也没有想到他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告别人生。他一生辛劳,两年前才算也是领上了给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虽然数目不多,但也算是到了终于熬到开始享受这项福利的年岁了。不料一生操劳的他在晚年却被病魔缠身,十几万的手术治疗费对一个清贫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仍是一个“不菲的天文数字”,然而,也没能挽留住他的生命。Life is short and fragi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