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许多人都有“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想法,于是找到这类人的各种信息,让自己去按照此来规划生活,不久后发现自己无法坚持且失去耐心。
我曾做过这样的事,甚至反反复复发生。后面我彻底放弃了。发现做不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难,而是不符合我当下的生活状态和习惯。
首先当然来自于人类的本性中的人的惰性,你要相信最初能做到也许是激情上脑,但只有让你学会如何持久才是真正的重点。
所以在做“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件事前请将它看作是需要一个漫长时间来培养的过程。那么具体我们该怎么做呢?
用我自己举例,我的内在希望是成为一个早起、有阅读习惯、坚持写作的人。
首先我从阅读习惯入手,找感兴趣的书籍,在阅读中被作者种草或突然灵感闪现突然对某类主题产生兴趣,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其次,阅读书籍不是仅仅读,而是将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记录,慢慢学着将整本书的精华内容整理,并试着写出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输入输出过程,你会在写作中发现自己的想法在一点点转变与提升,又或者发现自己笔下的文字与大脑所想竟然差异巨大,这些经历会促使你反思、想要探索、想要交流,而不是单纯的自写自画。
为此,你会开始发生各方面的变化,尽管你自己并未察觉,又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惰性会反复出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确实感觉困难,那就先找一些小事,做好它就行了吧。
就像重塑自己只是一组简单的词汇。但要做好这件事却得花费极其漫长的时间。可以说积累信心是第一步,所以试着每天做好一些对你有帮助的事非常重要。
只要你不丢弃它,那么你就可以重复捡起它继续上路,成长的过程就是将你自己磨砺,同时你要学会去做正确而不是容易的事。
在我陆续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养成后,我发现自己实际生活所能利用的时间非常少,要学习更多知识就必须最大化利用时间,所以我慢慢培养自己早起的习惯,比如中午不休息,用来看书,于是晚上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就有困意,这促使六点起床变得容易,比之前为了不迟到而早起是两个概念。
也许你会说这个也太容易了吧,可真不好意思我是最近才真正养成早起习惯的,当然曾经也做过,但那时候的驱动力仅仅是为了看着别人做而去做,并不是像现在的我觉得时间珍贵。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你要明白人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动物,没有强大的自觉意识或外部提醒,他是很难在舒适的环境中去修正自己的思维来改进行为。二是大部分人早已被坚持这个门槛给挡在门外,无法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美好;三是做事情只有快乐和痛苦两个开关,如果你能找到触发你情绪到行动的那个点,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随时定期回顾,那么你的情绪开关就可以再次触发推动你前行。
思考来源:《刻意学习》《认知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