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寐以求,是真爱与自由
2022年10月22日,秋,北京,阳光明媚
这样一个开头让我很容易的进入书写状态,此时我正躺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508宿舍里,好久没有用写作的方式抒发自己了。
时间久了,我好像不太熟悉怎么用写作来表达了,这曾经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技能,相比于语言,文字更有力量,更加不可磨灭,更加真实。
我一直都好奇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造就了我,是什么摧毁了我?
也许这些问题一下子让人难以接受,为什么一上来就要问这种深入骨髓的问题?其实有感于今天看了一部电影。
其实我本人一直挺讨厌青春电影的,老套的故事情节,大家说着一样的话,做着一样的事儿,而且还这多人人趋之若鹜。但是由于无聊,我现在才打开这样一部电影,《匆匆那年》,我直到看完也不承认它是一部佳作,甚至在其中看到了无数部电影电视剧的影子。
但是我不得不说,它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产生了反思。
先说说我自己吧,从小就是一个家长们眼中的乖孩子,父母对我管教甚严,或者说,我妈对我管教甚严,她控制着我交的朋友,我做的事情,我玩什么,我穿什么,我吃什么,一切在她能掌控范围内的事情。
我总记得这样一幕,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父母从来不给我零花钱,因为他们怕我花钱玩物丧志,或者觉得家里太穷不应该花。但是每天放学回家路过一家路边摊时,我太希望能吃上那家卖的彩虹糖了。
于是我拿了父母放在抽屉里的钱,我把钱藏在袜子里,当我路过那家摊贩时,我于是低头把藏在袜子里的钱偷偷拿出来,正准备买上心心念念的彩虹糖时,妈妈出现了,我慌张了,内心忐忑不安。但是妈妈只是问我想买什么东西,我忐忑地指了指那摊子上的彩虹糖,妈妈客气的跟摊主买下了它。我非常开心,拿着彩虹糖开心的和妈妈回去了。
但是,真实情况回忆起来却令人恐惧,我和妈妈走后,妈妈没有带我回家。妈妈把我带到一个无人商场,因为我家当时住在这附近。我还记得当时是一个铁网制成的桥,链接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同时这些建筑物都在房顶都是相连的,只有一些方井透着光线。这个商城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有两到三层高,可供大量的商家。但是不同于义乌小商品市场,这里才刚刚建成,没有任何一家店再这里开业(十几年后我在回到这里,仍然像十几年前一样空荡,只是更衰败了些),不免令人赶到害怕。
那时我和妈妈站在铁网制成的连廊上,往下是六七米高的地面,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感觉有几十米高。妈妈对我嘶吼,她不停的问我为什么要偷钱,我记不清她说了些什么,回忆中只有她的嘶吼,我畏缩地看着她,内心随着她的嘶吼而颤动。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刚买的彩虹糖夺过,倒在廊桥的铁网板面上,用脚奋力踩碎,有一些顺着网孔掉落下去,有一些被踩的支离破碎,我低着头,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仿佛自己是一个幼小的虫子,妈妈成了发怒的庞然大物的怪兽,只要稍不小心,就会被怪物踩的粉碎。。。
这就是我的童年的经历。长大后,我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的自信,遇见什么时候总是畏首畏尾的,只有读书这件事能让我有一丝丝安慰。
《匆匆那年》是关于青春的电影,反思自己,我为什么不喜欢这些青春的电影,因为我好像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青春。我的青春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女生,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勇气和她们交流。为什么呢,甚至我从心底里就抹杀了这份勇气。我的那份青年人的原始冲动呢,去哪里了,仿佛还没有萌芽就被抹杀了。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被领导骂的时候,我无法表达出愤怒,我内心的怒火在那个时候好像没法顺利的燃烧出来,只能在内心里渐渐地灼烧自己。
压抑,压抑,压抑,从小我就压抑着自己,对喜欢的东西不敢表达,对喜欢的女孩不敢表达,对愤怒的事情不敢表达,对不满的事情不敢表达,从小的压抑渐渐变成了习惯。
一直关注心理学家武志红,他表达的事情和我太像了,释放攻击性,释放攻击性,释放攻击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你应该释放你的攻击性,不需要或许考虑别人的感受,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攻击而倒塌。常常是你释放了攻击性才真正使世界变得美好。许多人就是欺软怕硬的狗,当你对他强硬时,他才能听的临你说的话。
其实写这段文字,我没有构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思维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作是表达,是反思,也是疗愈自己的过程,我不寄希望于此。原因很简单,我想说,我想要表达,我想要写一段文字,我就去做,这是我渴望的,也是我追求的。
郑钧在歌词里唱:“我梦寐以求,是真爱与自由”,我大概明白了什么才是自由,为何这么多人心向往之,追求之,不舍昼夜。

Michael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时代,我们会失业吗? (1人喜欢)
- 天堂还是地狱——纽约一周行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