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一日(下)--水乡的桥
上午在宜兴城内浸染了宜兴人闲适优雅的心情,下午就想走入乡间,领略些微水乡的柔美风情。除了潺潺的流水和广阔的碧湖外,可能最能代表水乡特色的就是那一座座承载着悠久岁月的古桥了。沿着宜兴城内外的河道一路走过来,一座座古桥看下来,仿佛自己也经历了古桥的绵长时光。横亘流水之上的桥,用坚毅的身躯沟通着身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用优美的弧线点缀出一道道碧波长虹;桥头的花纹、磨砺的桥栏也被勤劳善良的水乡人赋予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口口相传流传千年,桥也刻入江南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水乡最为重要的文化记忆。
01 水乡的桥
宜兴古桥为数众多且散布乡间,半日之内自然难以尽访,穿行乡间城内,寻得八座古桥,谨记于此。 蛟桥、谢桥、东仓桥在城区内(步行+公交),上塘桥、长春桥、王婆桥在城区东北边缘(打车从城区到上塘桥,步行走访三桥),施荡桥和张泽桥在乡镇内(打车去张泽桥,公交去施荡桥)。从长春桥去往王婆桥走了一条乡间土路,饱满的稻田间留下了一人宽的小路供农人步行,小路延伸至远处边际,恰是新建“王婆桥”。城市的高楼远而稀疏,还不能遮蔽绿田之上的蓝天,是以这一段路况最差,走起来却是最为舒心。待到走到王婆桥处,在桥北树荫下稍事休息,躲一躲头顶的骄阳,吹吹小风,看看桥身龙头的斑驳、身旁缓缓流淌的运河,体味着乡民对于故土的眷恋,舒心之余又以有所见、有所得而欣喜。

施荡桥:位于大浦镇施荡村蠡河上,又称南施荡桥(张泽镇东南施塘桥,又称北施荡桥【1】),崇祯十年(1637)建,乾隆十九年(1755)重修【2】。 施荡者,西施荡舟也。相传范蠡佐勾践灭吴之后,为避“鸟兽尽,良弓藏”而隐匿于太湖。西施思爱侣泛舟太湖寻找范蠡而不得,于舟内弹起与范蠡一起时的故曲,范蠡闻声而至(渣男,早干嘛去了),两人重逢处称西施荡,后建桥名施荡。现施荡桥侧另有一2008年新建“施荡桥”用于日常车辆通行,旧桥劳碌数百年也终于可以歇口气儿,静静欣赏碧水翠柳了。

张泽桥:位于丁蜀镇南园村张泽老街蠡河上。始建年代不详,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6】,光绪二十九年(1903)【4】、民国二十三年(1934)、2007年重修。桥西有光绪三十一年和民国二十三年修桥碑记各一方。


上塘桥:位于东郊花园小区东侧湛渎河上。始建于明景泰八年(1457)【6】,嘉庆十三年(1808)重建【7】。桥东为绿道,桥西是小区围栏,城市发展,居民或未远徙,然而终究还是无需再由这座桥通行了。

长春桥:庆源大道蠡河桥南湛渎河上。明宣德八年(1433)建【6】【3】,原桥抗战中被日寇拆毁,现桥为1946年重建【1】。东侧为菜地、西侧为工地,或许新楼盘建好后这里会再有些许生机,现在则略显破落,与周边工地的热火朝天更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王婆桥:宜官路王婆桥北芜申运河红塍河段河道东侧。俗称杨婆桥,元至正七年(1347)建【6】,现桥为乾隆重建(文保碑),2004年因芜申运河开拓,原址迁移,由东西走向改为南北走向于河道东侧。桥东原为王婆街,按桥身墨字,老街2009年已经拆迁,原老街拆迁之后已有新建楼盘。楼盘未能完全覆盖的空地也已又被开辟出一片片菜园。文保碑置于桥身上,碑后有香、碎银若干。桥身下另有手写“文保碑”,由碑可知,当年原址迁移王婆桥时也是有过一番波澜的,能够有现在这种变通的保存方法,也是殊为难得了。另知王婆桥又名杨婆桥倒是又与洪杨之乱有些关系了。虽已拆迁十数年、乡民仍然难舍故土,于此祭银、烧香,桥身墨字寥寥数语,却是字字泣血,感之痛之。



谢桥:新街街道谢桥社区永安路与氿滨大道交汇处。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梁建于宋代,明代重建,1921年重修(文保碑)。 谢桥之“谢”,按文保碑有两种谢法:一者乡民谢周处南山射虎归来,为民除害;二则谢岳飞抗击金兵,剿灭湖匪徒,故建桥以利岳家军通行。或不得检索之法,于方志中未见两说,然而无论如何,知晓谢桥寄托着宜兴人对英雄人物的钦仰即可。谢桥现在仍在方便着附近居民日常通行,两岸的绿柳把桥畔的环境点缀的甚是清幽,时有白鹭觅食于河道中,颇有雅意。


蛟桥:以周处斩蛟而名。氿滨公园东岸,又名长桥,始建于东汉【3】,唐朝之前修治无考。唐永泰年间(765-766)重建【6】,后唐同光二年(924)重修【6】,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毁于南唐与吴越国战争,旋重修徐铉作记勒石【6】,宋景德初年(1004)毁【6】,景德四年(1007)重修【6】,天圣六年(1028)重修【3】,嘉佑三年(1058)重修【3】,元丰二年(1079)毁于火灾【3】【6】,元丰四年(1081)重建为石桥【3】【6】,淳熙十一年重修(1184)【3】,元泰定元年(1324)重修【6】,明天顺年间(1457-1464)增置石栏【6】,康熙六年(1667)重修【6】,乾隆十年(1745)重修【5】,咸丰元年(1851)修【3】,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4】;1970年改为水泥平桥【1】,2005年重建并移于氿滨公园【1】。
桥东有照壁,遍刻浮雕以记宜兴风土人物;桥北有碑亭,记蛟桥沿革(不全)及新修记;亭前有廊,廊中壁上嵌有文人雅客吟咏蛟桥之作;廊后有周侯斩蛟像,筋肉铮铮、气势夺人。



东仓桥:东风巷底,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明代重建【6】,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5】,咸丰十年(1860)兵毁,同治八年(1869)重建【3】,抗战期间遭日寇破坏,抗战胜利后修复。1997年重修(文保碑)。过桥即是东风巷,老巷规制无大改,但已多数改为轻食、咖啡厅等,老巷中点上一杯咖啡,看这虹桥揽胜,想来应该也很是惬意吧?


02 文献勘误
下表中桥梁参数参考《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卷》(缺少蛟桥),桥梁位置因行政区划变化,参照百度地图最新位置,桥梁历史沿革参考历朝方志,结合现场所见文保碑所记。在检索资料过程中,综合对比,也发现了几处方志、文献所记有误之处,记于下。
1、《中国文物地图集》记东仓桥清咸丰年间修,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载“咸丰十年兵毁,同治八年宜令陆鸿逵邑绅任重光重建,陆鸿逵撰记”,考虑到咸丰年间兵祸连年,同治一说似更为可信
2、《中国文物地图集》记张泽桥“始建于康熙五十四年”,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记“康熙五十四年重建”
3、《中国文物地图集》记长春桥为1946年,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即旧志新桥,在上塘村,南跨蠡河”,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有“明宣德八年僧真相真诚同建”,故应为明宣德始建,1946年日寇破坏后重建。
4、《中国文物地图集》与《江苏文物古迹通览》记施荡桥为清代,嘉庆《重刊荆溪县志》有“南施荡桥崇祯十年建,国朝乾隆十九年僧岚松募修”,故应为明代
5、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蛟桥“宋景德初复毁,三年修建,令李若谷经始,嗣令贾昌朝竣工”,贾昌朝997年出生,1017年中进士,1007年从家乡石家庄跑到宜兴修桥不太现实;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载“天圣六年令贾丞相昌朝更筑明年落成”,更为合理
6、《江苏文物古迹通览》记上塘桥为“建于清代”,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有“明景泰八年施薰建”
7、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记蛟桥“元大定甲子,知州辛思仁重整”,元代甲子年仅有“泰定”而无“大定”
8、张泽桥文保碑记“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民国《光宣宜荆续志》记“光绪二十九年募捐重修”,由桥头立碑可知,“光绪二十九年兴工,三十年九月告竣”,三十一年为立碑之年,非重修之年。

03 后记
有感于近期新文阅者寥寥,原本想改变一下文风,写出点诗情画意,然而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又发现诸多方志、文献之记载或有脱漏、或有谬误,甚而以讹传讹,造成新一轮“知识污染”。既然已经看到了问题,就忍不住结合手头资料梳理出一份自感还算完整精确的古桥沿革,如此一来,又不免写成枯燥无味的“长文”了。近期读何兹全先生《三国史》,典籍考据信手拈来,读起来又生动有趣,确为大家之作,若无深厚积累,断难如此。再看自己本身连边儿还没摸到,就想能写出何先生的文风,毕竟还是有点妄想了,还是沉下心来好好学习,慢慢积累吧。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 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
【2】嘉庆《重刊荆溪县志》
【3】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
【4】民国《光宣宜荆续志》
【5】嘉庆《重刊宜兴县志》
【6】嘉庆《重刊宜兴县旧志》
【7】道光《重刊续纂宜荆县志》
【8】唐文俊主编《江苏文物古迹通览》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2-23 14:45:32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