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伦敦落魄记》鉴赏
“自由的保障,良知的坚守”
我始终都认为人在焦躁的时候应该多读点书,在时代焦躁的时候人更应该多读点书,读书的重点不是改变时代,而是学会更好地去顺应时代,调整心态。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跨越式进步让很多人在思想上落后时代太多,一方面时代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量信息流扩充了人们的知识和见闻,但是流量太多更迭太快,人们还没有消化掉一段信息,下一段信息又蜂拥而至。
这也是我今天想介绍这本书的目的,帮助人们在急躁且功利的社会里缓解下来,喘一口气儿,调整下呼吸,随后再往前走。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巴黎伦敦落难记》作者乔治·奥威尔。提起这个人可能大多数人不是很熟悉,但说起他的另一部小说《1984》,我相信看过的人很多,知道的人也很多,但在这里我们不过多赘述。
《巴黎伦敦落难记》写于1927年,在介绍书籍的创作背景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背景,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出生于印度的官员家庭(彼时的印度还被称作大英帝国的明珠)。他的出事背景让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也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加入了英国驻缅殖警察部队。在此期间,他见证了殖民地劳工的被压迫和贫苦处境。便成为了反对殖民主义的一份子。
1927年他愤然辞职,回到了英国,为了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他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辗转于欧洲各国。先后曾做过洗碗工、厨房帮工、家庭教师等等,在经济拮据的时候,他也曾被迫流浪街头。
而《巴黎伦敦落魄记》所描写的就是他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故事。我推荐这部小说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语言平顺易读,当你翻阅他的时候会感觉像是在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男性交谈,他语气平淡,不故作高雅,像个普通人一样,你跟他只是在一家街头的餐厅偶然相识,聆听他用类似白描的口吻去讲述他身边所发生的故事。
优秀段落选
一
总的来说,初尝贫穷的滋味很怪异。关于贫穷你已经想过很多,终其一身你都在害怕它,知道他迟早会发生在你身上;它和你想的真是完全不一样。你以为它很简单,其实它极端复杂。你以为它很糟糕,其实它只是可怜又无聊。你首先发现的,就是贫穷所致的特别低人一等的感觉,它带给你的变化,以及一言难尽的吝啬和锱铢必较。
比如,你发现了贫穷所属的秘密。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之下。你沦落到每天只有六法郎收入的地步。当然你不敢承认,而且必须装得和以前活得一样好。从一开你就陷入了谎言的网中,甚至难以圆谎。你不再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衣妇在街上截住你询问原因;你含糊应付,她就认为你把衣服送到别处去洗,永远跟你结了仇。卖烟草的一直问你为什么减少了吸烟量。有些信需要回复,但是由于邮票太贵而没法回。还有吃饭,这是最大的困难。每天到了饭店你就出去,表面上是去小餐馆,其实是在卢森堡公园里看了一个小时鸽子。之后你偷偷把食物装在口袋里带回去。你吃面包和廉价的人造黄油,或是面包和酒,甚至食物是什么也要说谎。你必须买黑面包而不是家庭面包,因为它虽然贵点,但却是圆形的,可以藏在衣袋里。这每天浪费掉你一法郎。有时候为了装装门面,你还得花六十生丁(一法郎等于一百生丁)喝酒,因而导致没饭可吃。你的衣服床单脏了,肥皂和剃须刀用光了。你需要理发,试着自己动手结果不堪入目,最后不得不求助于理发师,然后花掉一天的饭钱。从早到晚你都在说谎,代价是昂贵的谎言。
二
你明白了挨饿是什么样子。吃过了面包和人造黄油,你出门,看着路边的橱窗。到处都是大堆大块的食物在捉弄你:整只整只的猪、一篮篮热乎乎的面包、大块大块嫩黄的黄油、一串串的香肠、堆积如山的土豆,还有磨刀石一般的格鲁耶尔干酪。看着这么多食物你几欲落泪,被自哀淹没。你想要抢一条面包就跑,在被人抓住之前就吞进肚子,但由于胆怯,你还是没这么做。
你发现随贫穷而来的是无聊,当你无事可做又腹中空空时,别的事情都无法让你提起兴致。半天你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就像是波德莱尔诗中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只有食物才能让你起身。你发现人要是整周靠面包和人造黄油过活,他也算不上是人了,只不过是一个肚子加上几个附属器官。
所有这些,以及更多说不尽的同类事情,就是每天靠六法郎过活的日子。在巴黎有数千人都是这么活过来的:挣扎的艺术家和学生、揽不到生意的风尘女、各种各样失业的人。可以说,这就是贫穷的边缘了。
书评:
阅读这本书需要先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环境进行一个基本了解,事实上这是我们阅读每本名著之前必须要进行的一个步骤,大多数时候如果你不去了解作者说处的时代,你就无法对作者的经历感同身受,也就无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会在一些对作者而言可能是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上,产生疏漏。包括在本书中也是一样的,包括法郎的购买力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如今法郎已经不是法国的法定货币了。同时在文章当中作者时常会提到买酒这件事,不了解时代的背景的同学可能也会因此产生隔阂感,明明他都穷的吃不起饭了却还要花钱买酒。实际上,出于时代局限性当时欧洲水源的水质十分的差劲,人们解渴主要方式就是饮酒。这一点可以算得上是本书唯一的缺点了。
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奥威尔在经历本书所发生的故事时,彼时《共产党宣言》发表刚过70周年没多久,对我们来说阅读这本书也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底层群众之间的传播,包括后续巴黎公社的出现,苏联的建议。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口号的伟大之处。资本主义社会对有产者的保护和对无产阶级迫害是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不仅仅马克思所在的德国,他在巴黎、伦敦、圣彼得堡,在每一个阳光普照的地方。
本书中作者对无产者的描写以及关心从文章的不少地方都能够感受到,四年的流浪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也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存在。并且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思想者。
作为奥威尔的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虽然不比《1984》以及《动物农庄》等作品出名,且文笔更显稚嫩,同时也带有更多的作者主观色彩,但总体而言却不影响观看,反而这种轻松且带有诙谐口吻的主观描述,使得文章在阅读门槛上不算高。
同时他所传递那种思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环境当中,很适合缓解情绪,部分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会在网上看到不少人奢侈生活,从而产生自我怀疑的想法,甚至沦落到变得自卑,虚荣。阅读本书能够带给你更多不一样的感受,去了解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那些生活富足的人在舞台上欢呼雀跃。因为更多的普通人,始终行走在为生活奔波的道路上。
-
叫玄枵的腔棘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3 1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