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成为】我也想扔一块石头
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
——我的女性主义意识开端
01 源起·放学以后
《放学以后 after school》是2022年我最喜爱的一档播客节目,没有之一。9月和10月陆陆续续听完了目前上线的所有节目,莫布谷的某些观点会有点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充满能量和信念感的人,是真的真的真的很容易感染到他者。向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安利了这档播客,有些人听过后会一起讨论,也有些人并不感兴趣。
放学以后是在我成为女性主义者的道路上探索时,偶然吹过的一阵清风,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让我看到了月明的方向。在此之前零零散散看过相关的一些电影和书籍,但整体的状态始终是模糊和混沌的,我并不很清楚女性主义是什么以及成为女性主义者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从来不是能把一件事情完成地非常好的人,常常想得宏大美好,但结果却很一般,所以我一直害怕开始和行动。我害怕出错、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完善、在意别人会怎么看我……
“你不用很厉害才开始,你要开始了才会变得很厉害”,放学以后为我平淡的生活开了一扇天窗,给了我开始的勇气。实际上人的状态本来就流动的,包括情感、想法、样貌…所以现在我认为应该要勇敢表达当下的想法、记录当下的观点。过去的一切是你,但未来的你是什么样子才是你真正需要关注的。
接下来我想分享四月份到现在看过的一些文字、视频和一点自己的思考。
02 女性主义第零期
《应得的权利》算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女性主义书籍。这本书让我对父权制度、社会结构有了初步的概念。在历来都是由父权主导的社会中,男性天然被赋予很多特权,这些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极其隐蔽和不易察觉,以至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刻都意识不到不平等的存在。
男性有权让女性同意:身份地位的差异会让女性产生一种错误的义务感和恐惧,使她们无法拒绝权威人物(男性)的建议,因为拒绝是不能被社会和大众文化所接受的。 男性有权让女人做家务: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常常承担了情绪劳动所需付出的复杂代价,情绪劳动包括密切关注各种信息、提前计划很多事情…这些工作都是免费而无形的。 男性有当选的特权:一个有权势的女性如果被认为缺乏亲和力,往往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她的男性同行如果有相同的问题则无伤大雅。人们会下意识地要求女性领导人在关爱别人方面做到尽善尽美——但如果她的男性同行有类似食物甚至更糟糕的表现,却可以得到原谅。
凯特·曼恩《应得的权利》
男性特权基本都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上,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说不清道不明这些不平等具体体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看完书之后当我在与身边男性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开始做出一些改变和抗争的时候,当我不断地把他们默认享受到的特权挑明白说出来的时候,接收到的反馈基本都是“辩解”和“否认”。可是个体的否认不代表不存在,事实更可能是他们享受着这些特权,并且清楚地知道,仅仅只是不想承认。不想承认自己在既得利益者的位置,不想失去对特权的掌控感。
“我们性格不合、我们说话都很直接交流起来有冲突、我喜欢性格温柔的女孩…”在看上野千鹤子的东大演讲时我才反应过来,诸如此类的说法当中隐藏着的一种保证是——绝对不能威胁到对方的地位和权利。
其实我们抗争的从来不是某个个体,我们需要努力对抗的从来都是父权文化下的社会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男性也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男性天然被认为要拥有阳刚气概、要赚钱、要养家。女性天然被要求要温柔、要照顾孩子和丈夫。男性和女性被放置在对立的两个范式里,后来不符合这个模版的人就自然要承受着来自社会的不满。
6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推翻了1973年“罗诉韦德案”的历史性判决,正式取缔对女性堕胎权的宪法保障,交由各州的法律自行决定。看到这个新闻时除了愤怒只有难以置信。关于女性应得的自主选择堕胎与否的权利,一群没有子宫的男性政客讨论了好几百年,我只想说“关你屁事!”
国家并没有对某些大多数人都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管,例如欺骗和背叛自己的伴侣。但是国家却对孕妇的身体进行管制,试图通过控制生育来控制女性稳固权利,以“宗教”、“保护生命”的名义。 这是一种厌恶女性的社会控制形式,对最弱势的女性有着最恶劣的影响。
凯特·曼恩《应得的权利》
在这里堕胎对女性身体的伤害甚至不值得讨论。“流产手术的目的是要帮助女性为她们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做出最佳的选择,这是女性应有的权利”,《推翻罗诉韦德案》中Wendy凭借一己之力勇敢捍卫属于女性的权利,在宣布会议继续时法院周围的女性支持者们积极热烈地呐喊,看得我热泪盈眶。女性的力量,聚集起来也有很高的能量。但这也让我看到了不想承认的事实——女性基本权利捍卫之艰难。更别说近年女性主义一直积极寻求的性别平等和公正。

现在回顾这部纪录片,简直觉得离谱。我所理解的堕胎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意外怀孕(QJ),女性当然有决定是否要生育的权利,对受害者女性来说,如果剥夺了堕胎的权利,女性将要面对的不仅是如何养育孩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去面对这个孩子,女性遭受的不再是第几次的伤害,而是一生都需要直面伤口的绞杀!而对于在正常关系中意外怀孕的女性来说,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意外怀孕的发生而不是事情发生之后如何补救。堕胎手术对女性身体的伤害如果女性自己不关注,那么没有人会关心。
女性应该永远只在自己主观想要孩子的时候怀孕。
03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从小到大的成长和教育环境都告诉我要听话、要隐忍。所以从前在面对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情形时,为了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样子,我都会选择忍耐。没有人告诉我感受到被冒犯、觉得不舒服时要大声说出来,甚至没有人教我什么行为是冒犯,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应该说话、什么时候我可以表达愤怒。没有人告诉我不是一定要选择这条“符合社会标准里温柔乖乖女”的路线,你可以愤怒可以呐喊。“如果不把感情变作话语,就无法成为经验”,我现在界定的标准都是我一路亲身经历自己习得的。
“女性主义者,也是不断与内在的厌女心理做斗争的人”。不可否认,我也一直在和厌女心理做斗争,最大的困难是有时候的厌女心理和行为是不自知的,只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去训练反应的敏感性。
之前和朋友聊到身边已婚男女的婚姻生活时,我总会拿我姐夫来做“好男人”的例子。我所看到的他会给我侄女喂奶、换尿不湿,下班后会陪小孩玩、拖地做饭…而在此之外我看到或听到的其他男性或是异地工作很久才回一次家,或是每天下班后按时回家,但是回家后的状态是拿着手机躺在沙发上。对比之下,男性只要做一点点,就能及格就能够上“好男人”的标准。
“男主外女主内”,社会给女性的规训是男性只需要负责赚钱支持家庭生活,并且会强化“赚钱能力”的重要性但绝口不提女性“照顾家庭”的难度,女性看到父母辈的样本便是如此。所以在她们心里会错误地认为照顾家庭是我的责任而丈夫只要做好工作,并不再敢有其他“过分”的要求。
这个社会对“好男人”的标准如此低下,但即便这样身边符合这个标准的男性样本还是少之又少。而女性呢,在丈夫不在家的白天,要做饭、照顾小孩的衣食、打扫卫生、孩子放学后要带孩子运动、检查学业情况、考虑家中所有生活用品是否齐全…即便做到以上的所有,在社会眼中都是“应该的”。而事实是我姐夫所做的这些,本就是他分内之事,并不需要特别赞许。(我这里讨论的是女性全职妈妈的状态,女性如果工作,那必然会有另外一个女性——婆婆/丈母娘牵扯其中)
时隔两年又翻出电影版的《82年生的金智英》来看。影片结尾智英面向夕阳的脸庞和开头慢慢重合,在不知是释然还是迷茫的表情中,似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影片平静地讲述着万万千千家庭里每天都在发生的普普通通事,穿插着智英生病时的幻觉和对过去的回忆,平淡中暗藏着汹涌和压抑。
智英在上完补习班回家的公交车上遭遇了性骚扰,记得看小说的时候就很胆战心惊,故事中阿姨最后冲下车保护了智英。但现实生活中呢,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有多少女孩子正在经受着性骚扰却无法出声。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些报道出来的我们能看到的数据,而我们都知道更多的黑暗隐藏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有勇气和力量去做冲下车的阿姨。
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35%的女性曾经历过身体或性暴力,全球1.2亿未成年女孩曾被强迫发生性行为联合国妇女署统计:美国,65%的女性在街上遭遇过性骚扰孟加拉国,84%的女性在公共场合遭遇过贬损性评论或性骚扰来源 网络
智英的父亲赶到后,第一反应是责怪,“为什么穿这么短的裙子?为什么上这么远的补习班?”
婆婆得知智英生病后在与大贤的见面中,大贤感到亏欠向智英道歉的时,说的是,“智英生病你有什么错…”
你看,男女的区别对待永远如此赤裸。我似乎能感受到大贤在努力地做一个站在妻子的角度、试图分担压力的丈夫,但却在他说出“我会帮你做家务带孩子”的时候觉得异常别扭。
“美淑啊…”智英在母亲面前喊出她名字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这段代替母亲的母亲对母亲的道歉,我仿佛看到三代女性之间的相互救赎,却不见一个始作俑者的身影。
在智英成长的道路中,母亲永远是站在她边上的人,在父亲莫名其妙对智英发火的时候,美淑告诉她“你不能这么老实地受着,你要闹可劲儿地闹”。在父亲只给儿子带补品的时候,美淑忍不住爆发“你也看看女儿们啊”。男人只会重男轻女,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到女性的处境。这个社会在对女性如此苛刻的时候,能不能也教教男性,“性骚扰、性暴力”是不对的。

想到前两天群里看到的新闻,男子在某地公园QJ未成年女孩,JC到场的第一句话是,“她是你老婆吗?”然后放任行凶的败类蹲在边上抽烟。最终官方的通报是,两人是情侣关系便草草了事。愤怒、真的只有愤怒!首先,就算是夫妻关系又怎样?合法夫妻就代表了男性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随便咬人吗?媒体只会压热度、转移重点。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为什么恶魔犯了罪之后还能逍遥法外,为什么女性受到的伤害不值一提。被压下来的热度不过两天便消失殆尽,不会再有人关注这件事,也不会有人去关心女孩要承受什么样的伤害。不惩罚罪犯,女性只会自省,我们需要媒体告诉受到伤害的女孩,“你没有错你不用感到耻辱,该受到惩罚的是那些施暴者”。但现实都是风过无痕,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女性觉醒长路漫漫,男性觉醒天方夜谭”,我最切实的感触就是,在我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当他们用“母/妈”相关词汇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会提醒请不要用这样的言语。他们谈论的内容本身跟女性没有任何关系,却要用贬低女性的词来表达情绪。他们的反应多是“觉得跟我交流很累或者我有毛病”,他们认为大家都这么做这么说,觉得我小题大作。但是“约定俗成、习以为常、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事情吗。
被质疑的当下我犹豫过,我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在这些几乎没人在意的小事情上“斤斤计较”?但现在我想明白了,如果当下我觉得不舒服,那就是重要的,那么抗争就是有意义的。如果这些充斥生活的“小事”一直不被质疑那它就会一直存在。很可能我们的关系会戛然而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只能说我们不同频,未来要走不同的道路很正常。
上野千鹤子说,“假设一个人浸淫在男权文化中整整20年,那我们可能要花同样长的时间去改变他”。我并不想要去改变某一个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可以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我想改变的是父权制度下的社会结构让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合理”但实际上并不正确的事情。我知道前方长路漫漫,也许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把我意识到的男权文化下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追究到底。
我想,至此我也许能回答出,对于我来说成为女性主义者到底有什么意义,大概就是——找到这个世界上同温层的其他友人,共同为现在已存在这个世界和以后将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女性们,尽可能地往前多迈一步,让他们可以在我们的基础上少走一步,让“弱者也能得到应有尊重”的那一天来的早一点。
女性主义绝不是女性想要跟男人同化的思想,也不是弱者想要成为强者的思想。女性主义是一种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上野千鹤子《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04 继续·往前
当现实世界十分逼仄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向内或向外寻求出口。我最初频繁收听Podcasts,是在大三下准备考研那段时间,当时最喜欢的两个主播是狗熊有话说和UX coffee。四五年前收听的内容早已模糊了,只记得狗熊带我看到了在新西兰的生活状态,UXcoffee在当时对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一知半解的我的心里描绘了一个模糊的印象,当今天我切实经历过之后,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感概。
最近在听宇宙乘客的往期播客,我想说,好的播客之于我的意义就是,为我的现实世界点亮了一束束来自平行宇宙的光,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别样可能。
人生在世,天涯可存。
“你在记录的过程中就实现了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