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勇气
目的论:不考虑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如果过去决定 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费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我们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关于改变自己: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为什么讨厌自己: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请你不要忘记,在人机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及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人究竟为什么会有自卑情节: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自卑情节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样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节。“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且具有特权。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只要这样,就可以永远不幸。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机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机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关于吵架: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因为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人在人机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利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关于自己: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关于寻求他人认可: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并且,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也许你会感到意外,但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判定人生课题: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如何判定课题属于谁: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时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也就是说,无论上司怎么蛮不讲理,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事情就会截然不同了...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自由: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人际关系之卡”: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控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如果被认可欲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地接,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得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反对纵向关系,提倡横向关系:干涉别人其实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碧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不评价他人,不批评也不表扬,提倡表达喜悦和感谢和鼓励。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
“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
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只凭借事务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甘于平凡的勇气: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了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关于拖延:为了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摘自《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