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

这辆绿皮车有多慢,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八年抗战留下的火车。毕业那年,我在赣州转车,在车站睡了一夜,早上6点上车,一直到11点才到家,它真的太慢了。
就像这里描述的那样,这辆火车很慢。慢到每一个站都要停,连我家小镇也停。7块钱,可以坐着它去200公里外的市区。有时上来一个拿着锄头的人,估计是去田里干活的。

它确实很慢。在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山区,穿山过江,白天像黑夜。它太慢了,每一站都停一下。连我家的小镇也停。7块钱就可以坐着它去150公里外的市里。有时候会遇到拿锄头的人。

还可以把窗户打开。

当然,真实的记忆是,难闻的气味,被屎堵住的厕所,和躺在地上逃票的人,以及像杀猪佬一样穿着油腻衣服的乘务员,这些都是5218。
第一次出远门是去读大学。但不是直接去,要先去北京看生病的亲戚,再去天津看小姨的朋友,再到山东。
我很兴奋,以至于劣质旅行箱的轮子很快就掉了。
坐上K571,一路向北。

一路向北,从夏天出发,去往秋天。一路上看熟悉的田、陌生的平原,实在新鲜。
到北京时,已经是第二天晚上,夜里模模糊糊去了亲戚家,一堆人睡在客厅。
我对北京没记忆。
去天津,坐城际列车,刘姥姥进大观园般,故作熟悉,实际东张西望,甚至几个人出了天津站迷路了。
从天津去山东,过夜火车。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一夜无座。我紧紧拉着没有轮子的行李箱和一个书包,和父亲并排站在厕所门口。无立锥之地就是这样吧:一个晚上,不断有人要进入上厕所,不断有人下车,不断有人上车,我们不断把包拿来拿去。
后来4年,将近20次往返。穿越山东,再从菏泽出发穿过安徽、江西,进入福建。每次都需要38小时。
一般没有座位,卧铺没有学生半价,所以大多数都是站着。
几个老乡一到寒暑假都轮流翻出宿舍楼,连夜去排队,从3点多排到5点15分售票。
那时手机除了装扣扣和微信,看一下网页,干不了啥,而且火车上没有充电的地方,所以带了扑克牌。
白天吹牛,晚上打牌,夜里嗷嗷叫。
第二天总是最难熬,话都聊完了,相看两厌,眼睛东张西望找找陌生人聊天。
天南海北的人,口音各异。
两个十多岁的四川小姑娘叫我叔叔,上车就喝酒坐过站的大哥,打牌拈花指的大叔,以及在安徽阜阳上车的漂亮女孩。
一群人,被迫关在一个空间,一起度过38小时。
确有相濡以沫、天下大同的感觉。
在网络上经常遇见喷子,而在绿皮火车上总是遇见亲近的陌生人。
毕业后很少坐绿皮车,坐高铁动车都让我不耐烦。
我还记得38小时之后,好几天都觉得地板在浮动,像一直在火车上。
2022/10/24 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