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书总为稻粱谋——采薇阁的早期特价书供应商
2005年—2008年北京书店出现了一番繁华景象,学术书店林立,5元店地摊书也蓬勃发展。特价书市场的繁荣有很多原因:出版社转制为企,清产核资,出现大量特价书。高校扩招,学校图书馆面临生均图书量的考核,图书馆团购(馆配)需求很大。北京是全国的出版中心,大量的特价书涌入市场,影响辐射全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特价书店。特价书是当年图书市场的一股潮流,北京采薇阁身处其间,搭了一趟便车,虽然时过境迁,有关人事仍历历如昨。
早期的特价书从哪里来?我听到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有些是从业前辈讲的,细节不一定准确。有说早年出版社是事业单位,要清理库存,完全不用考虑图书价格。山东临沂鞭炮业产业发达,生产鞭炮需要大量包装纸,山东离北京不远,所以出版社库存给了鞭炮厂。这些卖鞭炮的人发现卖书的价格比废纸贵,于是给了批发书的。当时有一批书贩,江西人,从这些淘汰的旧书里面挑选有价值的书,放姚家园批发给书店,一段时间之后,仍旧卖不掉的就处理给了馆配商。当时高校有农家书屋配书的考核,要求数量,经费也不充足,于是就有很多充数的书。同行开玩笑说,只要有书号,纸上带字的书都能卖掉。
特价书店的货源早期主要在姚家园和西南物流。姚家园在北京东面,不远处还有甜水园北京图书批发市场(北京的新书集散地)。姚家园主要是零售书,早期是一间间小平房,后来姚家园的大部分搬到王四营,变成一个个小摊位;西南物流主要是馆配书,早期是大库房,后来新增展厅,大约近百个门面。展位的集中,信息发达,使得这些供应商为读者所知,货源地也变成了图书零售市场。随着出版社转制为企的完成,经济效益考核增加,高校扩招放缓,特价货源走向没落,货源地也趋于冷清。

姚家园
我从2005年进入图书市场,当时供应商都号称1.5折供书,号称自己很多品种,我留了他们的名片,发现有一些的地址挨着,于是浏览了书目,挑了几家去拜访。我想象中应该是高大上的场所,从北京大学到姚家园大约40公里,倒了好几趟公交车,花了2个小时来到姚家园站,一片荒凉地方,大都是平房,边上都是工地。我按名片打电话给一个供应商,他说来接我。于是他骑车来接我到他样品间。我看了下,好破旧,传统的三间的平房,中间客厅摆放样品书,大约200品种,一间是住房,一间放着库存和包装材料。样书很少,而且好多少儿的书,我转了一圈,没有合适的,就和他说不好意思,离开了。走了几步,发现旁边也是卖书的,一样的陈设,如此转了几家。当时我没经验,也怕盗版书,每种书只买一两本,然后记下这书的进货单位,等卖掉了再补货。我也和他们聊聊这里的情况,发现这是一个隐藏的图书批发市场。姚家园一共有8排,每排10户左右,有7、8户都是卖书的,每家大约几百个品种。这对我真是如鱼得水,基本以后每周都来这里进货。因为要经常来,人也不熟悉,我绘制了书商的联系地图。

第一次我转完姚家园,看到天津古籍出版社的《史记评林》,六本书,16开精装,70元一套,看着就是很古老的样子。我也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帖子,说这个书卖120元包邮,一下子就卖了30多套,款很快就汇进来了,当时都没有中介保护,突然收到四五千元,有暴富的感觉了,然后取钱进货,从姚家园到北大小面车费70元,回来就是配书打包,忙的不亦乐乎。还有个人给我电话,说他节衣缩食要买这个书,但是经费只能有100元,家里地方也小等等,感觉很苍凉无奈,我也答应了。邮局一次不能发太多,只能陆陆续续运过去,贴邮票还要在邮局处理,忙了3天才算弄完了。

每周都有一天,我去姚家园进货。有时候从北大骑车到姚家园,第一、要熟悉下北京城。第二、也省点车费。久了也和供应商熟悉了,他们知道我是书店的小客户,每次都拿的少。没有合适的,我就看看就走,大家相视一笑;有合适的书,我自己拿下来去结账,也不麻烦别人。市场里的主要是少儿和馆配书,大家一般都忙着打包发货,看我都像熟悉的陌生人。夏天的时候,中午买一袋冬枣,边吃边逛。冬天的时候,中午买一个柚子,边啃边逛。当时我差不多100斤,骨瘦如柴。
姚家园1排的刘延民主要做少儿和畅销书,我们没啥具体业务,偶尔一起摆摊,每次他们夫妇都很热情招呼我,有些时候买的书多了,我也会放他们家里。有一次地坛书市快开始,他买了木板做书架,他大约要做60个,问我要不要,成本大约100多,我说好,我要10个,于是他就一起做了,然后一并拉到地坛,真是多才多艺。那时候他老婆抱着小孩,也在旁边帮忙。巨大机器轰鸣声,沙沙的木头声,还有婴儿啼哭,交杂在空旷的姚家园。
8排的缑俊杰,是石家庄的,主要发行译林出版社的世界名著,我当时要在学校摆个书展,我和他沟通说,译林也是著名出版社,名著在大学应该都好卖,能否你直接给我一批书,然后书展完剩下书退给你。他很爽快答应了,然后直接将书拉到学校,给我一个清单,2天后书展结束,我将书退给他,有些书难免还有些磨损,他也很爽快接收了,我们清点下码洋,就结算了。他还做些字帖,库房在园艺场,总是憨憨笑着,从不抱怨。其实他工作很辛苦,开车、收货、发货都是他一个人弄。和缑俊杰在一起的还有姜楠和赵虹。他们都是东北沈阳的,早期在鲁迅美术学院门口的书店卖书,销售很好,后来扩展业务来了北京。姜楠说话有些结巴,眼睛有些近视,不过挑书的眼光是很好的。赵虹负责客户,姜楠到处挑书,我们经常在某个供应商不期而遇,也经常一起探讨很多书的情况。姚家园最懂学术书的就是他了,我也从他们这里买了不少书。
姚家园平房边上后来盖起了小区,有些商家就入住了。南京天宫书店来北京扩展业务,派了朱成富负责,我们习惯叫老朱。他是安徽六安人,老板金家永的发小。他们住在一个二居室,大厅是样书,一间是老朱住房。南京天宫批发的学术书都很好,折扣也略高一些。我总是最后来这里,可买书最多也是这里。经常发现钱不够了,就和老朱协商下次过来还上。他们单位规定都是现款,老朱的工资是1000元每月,于是老朱灵活下,将我做到其他客户名下,同时在月工资以内给我额度。我也每次按时还上,有时候挑书回得晚,我们便一起吃饭,于是我们就成为好朋友。有次我喝多了,回不去了,他给我个垫子和被子,说你就睡客厅吧,我就直接睡下了。南京天宫不仅有批发业务,南京也有零售业务。金家永看我也懂书,而且转的地方多,就让我有好书的信息和他分享,遇到合适折扣替他进货,而这些的落地就成为老朱的工作,老朱总是认认真真地将各种款项整理清楚。2007年冬至,我在山东大学卖书,天寒地冻但是生意很好,第一天就卖了很多,机会不能错过。我先打电话给老朱,需要哪些书,请他帮我准备好,同时我自己库房有些书也要拉过来一起打包,请他晚上等我。我当天晚上从济南回来,整理下库房的书,然后拉到天宫库房,都是晚上10点多了,然后在2000多平米的库房里面,我们一起打包到凌晨3点,第二天一早就发了货,书周三就收到了,没有耽误销售,多亏了他无私的帮助。后来2008年天宫业务调整,撤出北京,老朱就和我们干了,他在我们单位干过做饭、会计、编辑检查等工作,有效配合了我的工作。老朱当年还是民兵预备役营长,当过村会计,土壤专业本科生,年青时候想着有钱了,他就养羊种茶,自己创业,折腾一番发现太累。来采薇阁后,他说想通了,踏踏实实打工,他是福将,他创业不能成功,但是可以辅佐老板成功。
西南物流
姚家园是零售为主的,都是小平房,小商户。西南物流是以馆配为主,都是上千平米大库房,大院子,正规商家,西南物流就在北京的西南角,离卢沟桥不远。馆配行业老大人天书店的总部就在西南物流不远,8月24日人天公众号发布《中小学基教馆配市场产品研讨会在人天书店召开》的消息,我一看,好多都是当年我们的供货商。因为转行十余年,很少关注特价书,加之近年疫情,走动很少。行业也处于变动期,馆配也日渐萎靡,我也很好奇和期待供应商们的转型榜样。

西南物流的特价书商主要在南区,南一区,南二区,以及后面的华联达仓库。2005年初我去西南物流,坐在公交车上,经过一片片树林和一座座彩钢房,终点在丰台西站。东方大雅业务接我到一栋二层小楼,环境优雅,门口是一条林荫道,院子里停着几辆车,很安静,只有工人挪动图书的脚步声。我都觉得这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而不是卖书。老板管红梅是位优雅的女士,打了招呼,我进库房选书。选好书,付了钱,我就联系下一家,他们将我和书都带过去了。西南物流早期的每一家都距离一公里上下,必须开车,所以每次我去西南物流挑好书,都让人预留一周十天,等几家积累到20件以上,雇个车一次拉完。

荣景苑图书当时在南一区,库房有2000多平米,在知本工厂图书公司旁边,知本工厂的老板郝静和老板娘许金玉和我都很熟悉。我也经常顺路去荣景苑选书,有一次到了中华书局的书,大约发40%左右,我赶紧选了一批,其中有《甲骨文合集》等大套书,算下来也不少钱,徐井才很开心地从办公室过来,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肯定会要这些书,你看看合适的再多挑一些,也帮我们宣传下。当时似乎在正常折扣上,又稍微给我便宜了点,我也很开心,告知了同行这里有中华书局特价书。荣景苑的徐氏三兄弟是河北永清人,分别管着馆配、电商、印刷,他们齐心协力,荣景苑发展迅速,快成为仅次于人天书店的第二大馆配商。

北京三达图书的郭明昌,是山东菏泽人,他当年放弃了大学教职来卖书。我销售最多的书就是中国社科出版社的《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三本一套,胡厚宣编著,都是表格,版权页也没有定价,内部定价是3960元。我也不了解书的内容,但是觉得中国社科出版社是大社,甲骨文是专业学问,胡厚宣更是名家,没有什么问题,于是尝试拿了2套,动销很好。后来陆续卖了100多套。有时候一天要来他单位3次,每次都是拿2套书,郭老师也不厌其烦,他的业务员都会帮我包好。郭明昌说他进的这个书都是我卖掉的。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古逸丛书》线装,也很好,我买了好多套,后来郭老师自己留了2套,舍不得卖。
主体货源地之外还有网络书店批发。天卷图书http://book321.com/,这个网站现在还能用。天卷的老板胡振东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生,他一直努力用技术改变图书现状,现在正在研发好书店系统,致力于统筹各家货源。他是西南物流第一个装宽带的,实现网站和库房同步数据。2005年时候,我就将天卷比较贵的书挂孔夫子网或者发帖,等有订单后,从网上下单,填上客户地址。同时嘱咐业务不要放清单,这样连包都不用打。福建教育出版社《鲁迅著作手稿全集》(12册)、中国社科出版社《二里头陶器集萃》(内部定价800)我都销售近百套。当时天卷的办公室在太阳园,库房在西南物流,两地距离20多公里,太阳园离我不远,有时候我的客户是北京的,我就请下单备注公司提。接待我的业务员是钱志华,她瘦高个子,也是计算机专业,热情细致。我骑着自行车去取书,大约就是几百块钱一件书,是个小客户,她都送我下楼,看着我将书绑在自行车上,然后目送我骑走。有好书了,也是第一时间通知我。

北京林静轩图书的徐先玲当时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收一批特价,有《故纸堆》(10册定价9800)、《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全70册)等,大家都知道我卖大套书,就推荐给我了。这些书定价都很贵,我和她砍价,说这么贵的书,还这么高折扣,几箱子就好几千。她说是呀,没办法,她拉了2车花了60多万,现在还没有回本,一听就是老练能干的业务。我将这些书目推广给图书馆和海外,一年多卖了20套左右,卖得很好。经常订单来了,我取好钱,叫上司机(刘华峰,一般叫老刘,或者刘哥)出发,老刘也很开心,总会拍我大腿说,真厉害,又有业务了。他库房偏远,很大,每次拉的书都很少,都要走一段荒凉的土路,当时没有导航,经常走错。后来我在京丰宾馆(北京民营图书订货会场地),见她在发农家书屋的书,书上的主编是徐先玲。我说徐总可以呀,多才多艺。

卖书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特价书的出现,在长期的图书市场只是昙花一现,只是万里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特价是从价格角度去衡量图书市场,货源又是特殊的经济背景以及行业转型时期的产物,注定不能长久,作为主流之外的二级市场,体量也有限。虽然如此,特价书的出现,为很多热爱图书的人提供开书店的契机,我们混迹其间,也学到了不少经验与知识。经营特价书是采薇阁的蹒跚学步,我们搭了一趟便车,虽然车只开了一小段,但是这一小段比走路强,就像有人扶了一把,而沿途经历总总,终究也成为时代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