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考材料9:《水東日記》中所見的時勢與時風
(一) 明代中前期的君臣關係
1. 楊文敏論進諫有方(卷五 p56-57):楊榮說給皇上提意見要有技巧,比如侍讀發現皇帝 讀錯,要卑微曲隱地提示(黃淮《省愆集》卷上:伴君須持「妾婦心態」)
2. 宰相需須福德才量(卷八 p92):元人說宰相必備的四種品質,但君子只需後三者
3. 大臣思寵之盛(卷七 p77):如今的徐有貞、李東陽與曾經的「三楊」相較,受寵程度有過之無不及(暗中貶損他們的貢獻配不上這樣的恩寵)
(二) 「土木堡」以後重思兩宋故實
1. 論王子明寇平仲(卷三 p26):王旦和寇準皆人豪,但也敵不過王欽若和丁謂搞出的「天 書之謬」(可能意指宦官王振挾君專權)
2. 金英闢南遷議(卷七 p82-83):英宗被擄後朝臣多議國都「南遷」,葉盛想到了王欽若 和寇準之爭。太監金英宣詔曰君臣需同生共存,再議南遷者處死。
3. 王交山論寇準李綱(卷二十三 p228-229):王廉(明初人)坦言如果澶州一戰運氣不佳,則北宋已亡,王欽若雖奸臣但反對真宗親征這件事上有道理,寇準考慮不周。而李綱在 金兵圍汴京時不願「戰略迂迴」的堅持是政治上的不變通。
(三) 通天之途:科舉文化相關議題
1. 皇榜高中後的仕宦之路未必順遂:國朝狀元官位(卷四 p44)、學士進官(卷六 p64-65);
2. 科舉影響下的學術積弊:趁航船(卷二 p17);詩有唐氣(卷七 p76);俳優語(卷七 p81)
3. 科舉政策及其靈活性:興學勤教(卷八 p93-94);記辛未廷試事(卷二十 p204-205)
(四) 舊俗新知:明中前期的思想、知識與信仰
1. 「尊儒」與「辱儒」:孔氏父子奉上諭記(卷十九 p188-189);太祖重修孔廟碑文(卷 十九 p190-191);孟氏祖庭圖記(卷二十三 p231);釋老侮孔子圖(卷二十四 p233); 宣府儒學聖像(卷二十七 p270);禱祈道釋文(卷三十四 p330)
2. 明人對經學典籍的態度:不序經解(卷六 p67);周禮序(卷二十二 p215-219)
3. 商業出版與讀者群的下沉:日記故事(卷十二 p131);小說戲文(卷二十一 p213-214)
4. 輿圖與元明地理知識的南拓:釋清濬廣輿疆里圖(卷十七p169);兩廣地圖(卷十七p172);寰宇通志(卷二十五 p251-252)
5. 語詞的溯源與新變:小李(卷三 p32);請嗺(卷四 p44);詫異等字(卷八 p93);俗語見唐詩(卷十 p113);偷驢賊(卷三十一 p305)
6. 禮學知識的日常實踐:鄭氏先世回定儀狀(卷八 p86);鄉飲酒禮(卷二十一 p208-209);王叔英禱雨文(卷二十一 p209-212);葬穴昭穆(卷三十七 p366)
7. 地方信仰與基層社會:嶺北廣西淫祠(卷六 p63-64);城隍神(卷三十 p296);社稷設壇石主為正(卷三十 p296)
8. 神讖、預言與夢境:奇夢;春帖徵兆(卷六 p65-66);王惲徵夢記(卷三十七 p363)
9. 卜算、方術與術士:葬地蛇盤兔(卷二 p13);兩術士兩弁退讓(卷六 p62);沈孟端(卷七 p82);厲布衣(卷十四 p142);推命論相近事(卷十四 p148-149)
10. 史學觀念的新認識:范啟東述前輩語(卷四 p41);史官以心術為本(卷二十四 p236);正統辨(卷二十四 p238);史記所載非實(卷二十七 p271)
11. 風聞與稗史:翰林文字潤筆(卷一 p3-4);歐蘇書跡多少(卷四 p41);不信剋擇(卷七p74);方希直不拜佛(卷八 p88);黃山谷發願文(卷十 p105);虞雍公誅蚊賦(卷三 十 p298);達達試馬(卷三十七 p366);人肉油點不圓(卷三十九 p385)
(五) 悅古:書籍與藝術品的鑒藏
1. 「名跡珍玩」的聚散成為社會變動的「晴雨表」:蔡琰南歸圖(卷七 p83)
2. 「肖像」的日用與儀節:姚榮公小像(卷二 p22);鮮于困學壙志小像(卷四 p45);吳 思庵題錢氏畫像(卷二十五 p249);許文宗交吳閒閒(卷二十八 p276);于少保文山像贊(卷三十 p297);傳神(卷三十 p304);白樂天畫像(卷三十四 p331)
3. 藏家的社交網絡:東坡赤壁賦真跡(卷八 p92);元金台集刻本(卷八 p92);巧對(卷二十三 p228);江浙文物之盛(卷二十六 p259)
4. 作為身份標識的印章:錢子予(卷四 p39);圖記(卷七 p78);張雲門書印譜後(卷七p78-79);制敕符璽(卷七 p79);楊文敏御賜圖書(卷三十七 p365)
5. 刻工地位的上升:塑工傳名;碑銘不著撰書人名(卷十 p107-110);碑刻撰書人皆非實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4 2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