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手与花,不忍心抛弃我们的乌托邦——《乌托邦年代》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拓宽了。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感受。我觉得自己像一个在每一个场景下出现的局外人,可是没有关系,我已经亲身经历了这场五光十色的盛会。
嬉皮士、巴黎学生运动、布拉格之春,曾经我对于这三件事的了解仅限于爱之夏的纪录片、无数的摇滚乐队和死于二十七岁、哲学史中的萨特以及历史教科书。其实一开始是冲着嬉皮士去看的,但看完后觉得,当这些事串在一起时得到的是更广阔的认识,我的人生被拓得更宽了。
或许先从结尾讲起。这是千禧年初的书,但我总是会选择性认为千禧年后的二十年仍旧是一个时代(一个悲观的时代)。这一点作者写得真的很好。虽然我会感觉他有时候有一些过度自信,但无论如何,我喜欢他对乌托邦的阐释:即使世界是悲凉的,痛苦是无法战胜的,但那种对于乌托邦的渴望却是从出生起藏在每一个人类心里的,是不可战胜的人性的一部分。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过这件事,说得太妙了,这是对人类善良的一种肯定,是妥协却没有放弃的态度。作者批判嬉皮士运动的幼稚,但没有否定它的意义,甚至说的是它存在的必然性。他是爱着乌托邦的,虽然身处其中时看到的是口号下的不假思索和其不可挽回的后果,但从这些梦想的破灭中才能看到真正的乌托邦,它甚至现在依旧存在,存在于这个人类理想消弥的时代,它已经被人遗忘,变得疲惫不堪,却忍下不了决心弃我们而去。看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曾经想当流浪汉的梦想,那个时候我还没去了解这些东西,或许这真的是一种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吧。
我也很喜欢作者对嬉皮士大船倾覆的解释,或许因为以前没有看过这方面的论述书籍,所以觉得很系统很新鲜。我喜欢政府以反宣传来实现镇压的理论,也喜欢对消费主义排斥却在毒品消费上陷入消费主义循环的理论,还有嬉皮士本身被当作文化符号消费的事情。五十多年后的我甚至也会陷入于此不自知的循环之中,更何况当时切身经历的人。或许应该感谢作者在那时已经过了会陷入冲动的理想主义的年纪,要不然他应该也是倾覆的大船上的一员了。
最后还是回到回忆录的本质——回忆本身是美好的。作者很好地尽量辩证地看待了整个事件,或许是因为他知道回忆和历史是一样的不可靠。除了对于苏联彻头彻尾的愤怒和鄙视以外,他一直让人觉得是个很棒的人:有卓越的文笔以及一个冷静的心。
我的生活从去年起或许是彻底地被摇滚改变了,而今年随着对艺术背后社会对了解,我似乎又走向了一种浪子回归的路。我会很喜欢自己弯弯绕绕走这条路的过程,它让我不仅仅活在了2020s,也让我更好地去活2020s。
不行了,头好痛,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