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抒情诗选》|爱、美与喜悦不会死去,死去的只是感官。

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
社会迅速地分裂为一方面是贵族、资本家和极端富有者,一方面是赤贫的无产阶级;旧日比较稳固的中间阶层不断的分化,小工商业者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疑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头上。
出生在富豪的贵族家庭雪莱因反抗当时对教会的蒙昧主义所严格控制的大中学教育,散发“无神论的必要”而最终成为被上层社会排挤出去的流浪儿,同时又无法和工人阶级在生活上打成一片,他的一生也是显的孤独的。
这样一种孤寂的、被敌意所包围的生活,会引起不健康的情绪,所以雪莱的诗中总会充斥着死亡的阴霾,到生活的虚妄和世事的无常。
在抒情诗的领域里,雪莱一直被公认是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优美而蓬勃的幻想、精力充沛的现实刻绘、浪漫的感情、自然而浑圆的艺术、音乐及形象的美。
对雪莱的印象仅停留在过去课本中他登峰造极的代表作《西风颂》,以及是一名革命浪漫主义者。佩服雪莱最初的热情和后来选择的曲线救国以诗为武器,在思想上向私有制反动派宣战。

出于改造世界的意愿及求真的精神;雪莱的诗里充满了柏拉图哲学的泛神论以及关于灵魂的学说:人的灵魂原是两性具备的、完整的,进入肉体后即变为分裂的存在,因此它永远追寻与它的另一半相结合。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河水又汇入海中,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一种甜蜜的感情;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何以你我却独异?
而自然界也是如此,“多”总是企图向“一”汇合,所以泉水汇入河水,河水汇入大海。大海和太阳都是“一”的象征,万物“都必融于一种精神”,即融于普在的爱情、融于宇宙精神中。
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 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爱的哲学》)
Love's Philosophy--Percy Bysshe Shelley 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 - what are all these kissings worth, if thou kiss not me?
以爱人劝告的方式、以爱情的语言把动人的感性形象和丰富的说理美妙地结合起来了。

雪莱喜欢描写自然,爱把自然景物拟人化,或精灵化,这是和他的哲学观点(泛神论)有机地结合着的。无论是谈到自由、爱情、欢乐和悲伤或哲学思想,总爱从自然景物说起。
我们这一生既然充满了谬误、愚昧、纷争,
无所谓真实,一切都是表相,
而我们只是梦影在游荡;
至少,让我们怀有一个信念,
这信念呵,会给人以慰安,
那就是,死亡本身也是必然
像其他的事物,是一场空幻。(《含羞草》)
这种形而上学的概念自慰说:在这一切都是幻影的人生中,死亡又何足?因为“死亡”本身也必是“一场空幻”
这种唯心哲学使人相信,人死后还有精神的存在,坟墓的那边并不就是黑暗和空虚,而是美好的真实。
毕竟,爱与美与喜悦是不会死去的,死去的只是感官而已。

刚开始读《雪莱抒情诗选》是在百无聊赖中从书柜中翻看,因为觉得是诗选,读完所耗费的时间应该不会很长。
硬着头皮头皮看了几页后就感觉读这种既无聊又不连贯的东西真的太难受了,当下的感受是:语言让人皱眉,但又很想理解作者的意思,每个字毫无意义地过目后因为怕落下了什么又要倒回去看,举步维艰。
另外补充一个有意思的知识点
雪莱的诗中关系到了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叫做「形而上学」。
这让我不禁想到以前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马哲的时候,课本给出的解释是: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现在看来形而上学当时的概念好像本身就被给予一种片面的的解释,成为一个贬义词,说谁是形而上学,那不成骂人了么?
还没听说过那个学科的成立就是为了宣称:我们这个学科的成立就是立志要孤立、片面、僵化的研究问题……那指定是吃饱了撑的
于是百度了一下:

雪莱在世时,诗名远不及拜伦。每篇作品发表后,所收到的不是冰冷冷的漠视,就是反动评论家的垢辱,死后作品才被发扬。
突然想到了一句评论:
以前是无神论反对专制和教会,现在渔村是教会反对专制和无神论,看来无神论和教会都不是问题,专制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