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推协社刊《未来之书》简评
┌ ○ ┐ │谢|ハ,,ハ │谢|゚ω゚ ) │! _ | // └ ○ ┘ (⌒) し⌒
感谢款待!20篇实在是不小的份量呀,除了两篇评论文外的作品已经全部阅毕了,等我后面阅读量达标后再回来补上评论文。谢谢各个篇目的作者和参与制作社刊的同好们,希望在未来还会看到各位老师的作品!
《图书馆的魔女-冬之校园画集》:最直观的感想是,这又是一篇伪解答胜过真解答的作品。虽然伪解答有一些明显还有待填补的缺漏,不过想法是很新奇很有趣的,有被小小的惊到,这样就好这样就好。真解答的话无论哪方面都太一般啦,诡计本身很平庸,而且也很直观地感到不合理,更何况真解答还是在特意向读者渲染”会被吓一跳哦“的氛围后才抛出来的,真的很有落差感。
论战部分有种因为作者想写论战而强行安上去的感觉,毕竟男主的想法在论战前就已经成熟,整个论战也只是男主的个人秀,是单纯的用”无脚印的表象“进行压制,没有表现出论战的乐趣。尽管论战是个很迷人的元素,但这里感觉或许不如写成更简洁的排除法?
然后我其实读到最后也没get到男主的行为动机Ծ‸Ծ。
《希多、水族馆和红茶的精灵》:挺单纯的一个小故事,感觉作者是想写些很浪漫的东西出来,“怎么在水底喝红茶”这种暧昧的谜题还挺有意思的。只是故事设计和写法上都太稚嫩了,作者很刻意地想写得“浪漫”,反而让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
《大雪》:本来一股古典味儿,没想到竟然这么新!作者设计的推理思路是先解开叙诡,获得了这最后一块拼图后,再去解答案件的真相。叙诡这块嘛,通过埋大量伏线来支撑的做法我必定是赞赏的,做得不错。很多伏线都是基于这个“游戏”的独特规则来设计的,看得出有些规则是在剧本杀app里汲取灵感,只是对不熟悉这类规则的读者来说可能显得有点迷。
而游戏内案件的解答就有点一言难喻了...这里相当于是在解答篇里才把设定交代清楚。读者读到这里时尽管知道是游戏世界,但谁能想到在这种有严格角色分工的”类剧本杀“游戏,还能在不被其他玩家知道的情况下加入新玩家呢?我认为“一人操作两个角色”的手法算不上“盲点”,只能算是钻空子。想法本身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这样的呈现方式还是不太行。
《广义时变》:居然是这位作者,如果不提《苹果树上的李大喜》的话我还没发现不了。作者借秃佬之口说出的自我评价很到位,我也不必再指手画脚了,总之就是非常有趣!
《你好,纸片人》:先清晰地阐述设定,再在论战中一步步摸索出可以从设定中衍生出的每一种花招——很上道很受用的写法。部分伪解答还应该再打磨打磨,比如那个把纸片化肢体撕成条然后当钓鱼线用的诡计,我读到这的时候一直以为前文里提到的“纸片化的肢体会增强硬度韧性”是为了反驳这个伪解答而埋的伏笔,结果并不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最好针对纸片化肢体的这个特性,再多解释一下诡计的实施步骤;还比如用纸片化肢体做备用钥匙的解答,有点太抽象啦,看了解答后也难以想象。总体来说挺不错的。
《Ω的悲剧》:故事的核心谜题是帽子问题的变式,这应该算是挺大胆也挺危险的做法,毕竟这种逻辑题与推理迷所想要读到的谜题是有偏差的,而且“怎么把这种题无违和感地放进一个推理故事里”也是道难题。
就前一点来说,我曾经接触过帽子问题也很喜欢这种反直觉的逻辑题,但当我看到作者把这种逻辑题直接作为推理小说的核心谜题时确实还是有点泄气的;就后一点而言,本文做的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我读了后有这么一种感觉:作者搞了个这么复杂的故事背景,绕了这么一大圈,就是为了想办法把帽子问题硬塞进一个推理故事的主干里,而最终呢,这个谜题在故事里的存在依然显得蛮生硬的。所以我的整体观感并不算好。
不过这篇的亮点也很突出,解答篇里的逻辑链完全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推理对方是否具有推理能力”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点子。另外说点纯个人xp的话:挑战书写得帅爆了!这样好!
然后结局没有看懂对不起!(இдஇ; )
《不,可能》:走火入魔的推理迷之末路,极具个性和想法的作品,处于不能当真读和应该认真读的矛盾叠加态的电波作。
《倒错的恋情》:怎么感觉这次只要是结局稍微有点读者自己思考的作品我就都没get到啊!标题致敬得太直接所以猜到是叙诡作了,叙诡本身是经典用法,伏线设计得不错,还挺老练的。结局的话我猜是富二代女找了以前混社会时认识的人把主人公女抓起来了?没有找到能更进一步的线索了(இдஇ; )
《麦色的虚像》:啊,狮味十足,这真的是很狮子老师的作品,我的读后感跟《断臂的维纳斯》很接近。狮子老师常常用很复杂的设置来包装他的想法,有时这种设置还会显得很刻意很抽象,导致读者读起来很难懂。这些想法里不乏亮点,但需要读者费力去解开繁杂的线团才能欣赏得到,因此就很难评价阅读体验了。如果用个不太好的词来形容,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自嗨”的写法,因为我个人感觉这篇作品里的故事啦人设啦诡计啦,应该都很符合我印象里的狮子老师的xp,但成品对读者来说,不友好。
未来见!